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肃霜之路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肃霜之路以及觅取夜辉磐岩之路宝箱位置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不知道您问的是现实中的昆仑山还是传说中的昆仑山。如果是现实中,那就很简单,铺开地图,昆仑山就在西藏,青海和新疆的交界处。其不能说是山,而是一座山脉,横贯西藏,青海和新疆,平均海拔五千米以上,常年白雪覆盖,虽然荒凉,但景色美不胜收。
如果是传说中的昆仑山,那可就神秘了。要说昆仑山,必《山海经》,中国五千年文化,从远古的茹毛饮血到现在的科技文明,无数文卷古籍为一代代后人的不断进步奠定了基础,其中有一本言及各类知识的志怪之书,最为著名,即《山海经》。
《山海经》中描述了山川,民族,药物,物产,祭司,巫医等,更兼有了中国夸父追日等神话故事,其中有些山川虽与现在的山川同名却不同指一山,比如昆仑山。
山海经中的昆仑山是以西王母为仙主的名山,更传说有瑶池在其之上,且距瑶池不远处乃是姜太公修五行大道四十载之处。
《山海经》中的昆仑山气象万千,仙气缭绕,又号昆仑虚的传说神山,更是始祖伏羲的王都,于今而言,众人对于《山海经》中的昆仑山有各种论调。最为认同的一点就是山海经中的昆仑山和现今的昆仑山并非一个,现今的昆仑山乃是指昆仑山脉,《龙鱼河图》曰:“昆仑山,天中柱也。
《神异经》中也有所言,昆仑山是“万山之祖”“龙脉之祖”,传说中提及昆仑山脉,说是天帝点化之地,故盛产玉石,遂后人称其为“玉京”,昆仑山更是昆仑派的发源地。
总而言之,以上的种种记载,都给昆仑山附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而关于昆仑山的具体地点也是众说纷纭,比如祁连山说。唐朝历史学家颜师古,曾多次表明,祁连山就是古昆仑。在他注释《后汉书·明帝纪》中曾这样说道:“昆仑,山名,因以为塞。(昆仑山)在今肃州酒泉县西南,山有昆仑之体,故名之。”
这个地界上,也就是祁连山了。颜师古认为“祁连”一词来自匈奴,其和汉语“昆仑”语义相同,所以两者是同一个地方。这个是比较靠谱的说法,比较古人眼界有限,大西北的祁连山就可能已经是其极限了。
当然也有脑洞比较大的。比如埃及金字塔说:
这个说法认为昆仑山就是古埃及的金字塔,而所谓得昆仑乃是龙脉之所在,则是因为古埃及人是华夏之祖先,咱们中国的商周秦汉皇胄贵族都是古埃及人的后代他们还据此得出之所以有龙凤图腾,乃是因为。鹰蛇是古埃及人的图腾。。西方只继承了鹰,所以有双头鹰,单头鹰。
这个主要就是支持古埃及是华夏祖先那么一批人提出来的,只有所谓得推论,没有历史依据,大家权当看个笑话就行。
当然,还有更厉害得,即月球说。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大洪水、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等等传说。而这些都在指向一点,那就是月球是从地球上分离出去的。因为月球分离所导致的地质灾害引发了全球性的大洪水、女娲补天则是月球分离在大气层造成的损伤、而嫦娥奔月则是有一部分人月球,离开了地球。
大概就有了这么一个故事,在远古时代,因为战争或者是某些其他的原因,产生了剧烈的地质活动,引发了大洪水。而那些有权有势,被称为神仙的人为了躲避洪水,则来到了海拔比较高的昆仑山。而随着剧烈的地质运动,以及天外引力,最终昆仑山被甩出了地球,那群人类的先知们也随之而去。
所以月球便是昆仑山。
当然,这个仅仅只是一个脑洞,还需要更多的事实依据,那就是天文学家以及地质学家们的工作了。
此外《山海经》的昆仑山与现在的昆仑山也并非完全没有公同点,比如《山海经》中的“瑶池”便被许多学者认为是昆仑山的黑海演化而来,其中的穿过得野牛沟更是有着珍贵的野牛岩画。
这也将古昆仑到底在哪这个问题,重新推上了另一个高潮。
先说一下活动概述吧
本活动分为三个阶段,三个板块
阶段为,磐岩之路(现阶段),悠风之路,肃霜之路
板块为,逐月佳话(做饭),觅取月辉(找宝箱),珍肴霞踪(打怪)
觅取月辉
找其宝箱和逐月符即可
如果你还差一点找不到,可以回去问问之前的NPC,她会给你标的
宝箱点位
(大部分位于地面,任务标记也是,共40个)
丝绸之路甘肃段汉长城遗址
汉武帝击败匈奴前后经历了44年之久,河西走廊之战使匈奴战败北撤。于是汉朝在北部地区修筑长城,形成了一条蜿蜒曲折的整体军事防御工程,“五里一燧,十里一墩、卅里一堡,百里一城”,连属相望,烽火报警。并在丝绸之路的甘肃河西走廊,设立了张掖、武威、酒泉和敦煌四个郡,派军队驻守戍边。甘肃段汉长城始建于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止于太初四年(前101年)。一路西起敦煌沿疏勒河向北延伸,另一路从金塔顺黑河经张掖、永昌、武威、古浪,永登,然后跨黄河去宁夏,在甘肃境内全长1000余公里。如果开车出兰州沿河西走廊一路向西,你会发现古长城遗址时断时续,保存较好的有玉门关段、西湖段、弱水段和民勤段。经历两千年沙尘风暴,有些地段虽残墙断壁,但仍坚固如磐,烽火台相望,屹立戈壁沙漠之中气势不凡。汉长城不仅为古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安全保障,而且也是关内外各民族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
汉代遗址主要有以下几处。
兰州
古丝绸之路重镇,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古称“金城”,喻其坚固不摧。丝绸之路由长安进入甘肃境内以后,路线互相交织,兰州就成了东西丝绸通道和南北互联的交通输纽,自秦汉起位居襟喉要地,形成了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武威
武威又被称作“凉州”,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也是河西走廊门户。武威雷台汉墓,是1969年发现的一处东汉末年(公元186─219年)大型砖石墓葬,出土文物231件,其中艺术价值最高的是一匹铜奔马,举世闻名的稀世珍宝,被国家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称之为“马踏飞燕”。
张掖
张掖古称“甘州”,西汉时期,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骠骑将军霍去病进军河西,打败匈奴后,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置张掖郡。祁连雪山、山丹草原、丹霞地貌、沙漠戈壁景色相映,既有南国风韵,又具塞上风情,所以古人有“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甘州当江南”这样的佳句。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当年沿丝绸之路经过张掖时曾醉心于此,并停留了一年之久。
嘉峪关
河西咽喉要道,天下第一雄关。这里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带着满载丝绸的骆驼商队,缓缓西行。古时出了嘉峪关,就是茫茫戈壁,告别了中原故土,进入蛮荒之地。嘉峪关关城是长城众多关城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登关楼远望,塞外风光尽收眼底。
酒泉
酒泉古城肃州,是甘肃名“肃”字由来地。汉武帝收复河西地区,建立酒泉郡后,在敦煌设立了阳关和玉门关两个军事关隘。西汉(前111年),汉武帝在酒泉西部又设置了敦煌郡。酒泉自古便是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塞,丝绸之路的重镇。终年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广阔无垠的戈壁滩,沙漠之舟的骆驼群,形成了酒泉壮观的景象和人文景观。玉门关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境内,现在的汉玉门关遗迹,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阳关始建于汉武帝元鼎年间,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阳关即是两关之一。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昔日的阳关城早已荡然无存,仅存一座被称为阳关耳目的汉代烽燧遗址。唐代诗人王维曾为朋友赴新疆赋诗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甘肃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黄金段,汉代留下的痕迹丰富多彩。(祁连鲁冰)所谓的秋决制度是指处决刑犯的时间集中在秋冬季节。这种时间规定主要取决于古人对自然的认知,另有宗教信仰、帝王喜好的因素。与秋决制度匹配的还有秋审制度,这是明清时期对死刑审判案件的一种补充。当年的戊戌六君子都是未等审判直接处死,而百日维新中,康梁之外最核心的人物徐致靖,在李鸿章、荣禄的营救下,通过秋审制度保住一命。
“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礼记·月令》古人对于自然的敬畏,决定了他们的一切活动都以天时为依据。西周时期就已经形成秋冬季节行刑的规则,秋冬意味着万物凋零,进入一个生死轮回的交替周期,即符合时令,又能够缩短犯人轮回转世的时间。
这种思想在汉朝时进一步发展,董仲舒以阴阳五行为理论依据,成为“天人感应”思想的集大成者。《春秋》中穷天人之变的精神,和儒家《洪范》的五行思想,都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相互感应的,董仲舒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观体系——“天人感应”。
董仲舒认为,五行构成了宇宙,五行的相生相胜又完全对应了宇宙万物的关系,所以自然界的变化就是五行主导的,五行对应着时节的变化,同样对应着自然规律。
如木代表萌芽出生,对应春天;火代表生长,土代表养生,都对应夏天;金代表收获,对应秋天,水代表隐藏,对应冬天。这就是天时与五行对应的规律。
而天时与人事也是对应的,或者说五行也对应了人事。所以木为春生,适合农事,作为君主要劝课农桑;火为夏长,适合选贤任能,作为君主,要广开仕途之路和赏赐有功之人;土为养成,适合繁衍,君主要循宫室之制谨夫妇之别,延续继承人的血脉;金为秋收,适合收拢有罪之人,伐无道以安天下;水为冬藏,适合祭祀。
“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赏、刑、罚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春秋繁露·治乱五行》董仲舒的思想就是让人们遵守自然规律,在某种程度上讲,君主就代表着规律,所以遵守规律的重要基础就是绝对支持君主。只要按照这种规律行事,就会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反之,灾异的产生就是因为破坏了建立在五行之上的宇宙关系。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治乱五行》一章中,专门论述了灾异产生的原因是破坏了合理的五行关系。
董仲舒的思想最终要归结到君权神授上,所以提出的所有逻辑,都是为帝王服务的,这也就赢得了儒家唯我独尊的地位。君主既然选择了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那么就会按照其逻辑规律施政。
所谓的秋决制度就是在“天人感应”思想下,由统治者默认的,符合五行推演规律的制度。往往有人将斩立决和秋决制度对立起来,其实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斩立决也是于汉代形成的处罚手段,但并非是立即处决的字面意思,它与绞立决差不多,都是在判刑当年的秋分过后再执行。与这个手段相对应的是“斩监候”,斩监候的意思就是待来年重新核对案件,进行终审定罪后,再进行秋决,所以有一年的缓冲时间。二者的差别就是案件是否能定论,证据确凿则当年处斩,称为斩立决;证据不足,则斩监候,待取证审理完成后,或宣布无罪,或定罪秋决。
所以秋决并不是制度,而是针对所有处决案件的时间规定,只有斩立决、斩监候才是律法中的量刑制度,二者的处决时间大都在秋天霜降之后、冬至以前,这就叫做秋决。而对于谋反大逆的罪名,则要“决不待时”,所以谋逆没有判为斩立决的,都会判处更高级别的刑罚,而且立即生效,无需等待秋天。
唐宋时期还尊崇道教的十直斋日,这属于道教的戒律。道教规定的斋戒是为了净化心灵、教化世人,以仪式的形式请求天神护佑,这样会有求必应,心神感应。这种思想之所以被唐宋重视,是因为唐宋的开国、兴国之君都信奉道教,其中唐朝太宗、宋朝太祖尤甚。
“诸立春以后,秋分以前决死刑者,徒一年,其所犯虽不待时,若于断屠月及禁杀日而决者,各杖六十。待日而违者,加二等”。——《宋刑统·断狱律》所以唐宋除了规定秋决,还要求每月的一、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日不得处决犯人,这就是大宋律法里说的“禁杀日”。除此之外还包括:
八节斋日:立春日、春分日、立夏日、夏至日、立秋日、秋分日、立冬日、冬至日;
三元斋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
四始斋日:正月初一、四月初一、七月初一、十月初一;
三会斋日:正月初七、七月初七、十月初五。
佛教也有斋戒日,统治者信仰佛教的也会颁布相应的法律,在不可杀生的斋戒日里,往往是不处决犯人的。
而在行刑的时间上,常有午时三刻之说,这主要是古人认为这是太阳位置最正的时候,即位于天空正中央。与地上的人对应后,照出的人影最短,所以称为阳气最旺的时间。因为古人认处决是“阴事”,所以要以阳气镇之。
在司法程序上,秋决成为一个惯例,与此配套的判决复核制度也到明清形成体系。
顺治十五年(1658年),清廷要求各省的督抚将所辖省份内的处斩、斩监候案件,会通布政使、按察史进行复审,提出四种处理意见:一为情实,即罪情属实,奏请执行死刑;二为缓决,即案情虽然属实,但危害性不大者,可减为流放、充军等;三为可矜,即案情属实,但有情可原,可减为流放;四为可疑,即案情尚未完全明了的,需驳回原省再审;五为留养承祀,即案情属实、罪名恰当,但被处罚者为独生子,其家里还有老父亲、老母亲要照顾,则可奏请皇帝申请留养。
由此可见,清朝表现出慎杀态度,不管案件有无争议,都要进行秋审,然后再决定是否来年执行秋决。这与汉朝以后的斩立决、斩监候不同,做到了所有囚犯一视同仁,均以缓刑的方式对待。一般来说,四月之后的判死案件,都要进入秋审环节,所以说戊戌六君子的处理是绕过了司法程序。
当年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后,第一个要杀的就是徐致靖。慈禧认为他是“祸首”,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人士都是他保举的,举人不明在先,祸乱在后。而且在维新骨干里,徐致靖官拜从二品礼部侍郎,官职最高,上的折子最多,因此成为慈禧眼中的“罪魁祸首”。但因其父亲与李鸿章关系不一般,李鸿章就委托荣禄向慈禧求情,为徐致靖争取到司法程序的机会,被判处斩监候,后来八国联军入京,打算释放所有囚犯,徐致靖不敢擅自出狱,在向刑部尚书贵恒代奏请命后,慈禧在西安发来了赦旨,这才活着走出监狱。
综上,秋决的形成在古代象征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不管是“天人感应”,还是宗教斋戒日的影响,封建社会的律法也要从维稳考虑,尤其是处决一事关乎人命,社会影响较大。故而决定了统治者的慎杀态度,秋决如此,秋审也是如此。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肃霜之路和觅取夜辉磐岩之路宝箱位置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