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赘婿电视剧迅雷下载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赘婿电视剧迅雷下载以及感觉澶渊之盟很屈辱,为什么还有人认为这个盟约很成功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水浒传》中,如果宋江想当皇帝,他能成功的可能性是百分之百。然后,被推翻被剿灭的可能性也是百分之百。
如果宋江想当皇帝,他能成功的可能性是百分之百。
一、小说《水浒传》中,“四大冦”除宋江外,都是建立了伪政权的。淮西王庆,建立了楚国政权,号称楚王,有后妃、国丈、国舅;河北田虎,建立了河北政权,号称晋王,立了太子,有嫔妃、国丈、国舅;方腊,建立了永乐政权,有自己的年号,自号“圣公”。
其中,尤其是方腊的永乐政权,是在唐代陈硕真起义,自称文佳皇帝的地方开始发端造反的。方腊起义官吏将帅,一如宋朝廷设置。冠冕服饰,一如朝廷体制。
“四大冦”里,唯有宋江没有建立自己的政权,假如他不立足于等待朝廷招安,而是拥兵自立,建立梁山泊政权,自称皇帝,也未为不可。
二、小说《水浒传》中,宋江要想当皇帝是否能成功,其实与梁山接受不接受朝廷招安一样,是宋江自己就能决定的。梁山泊起义,接受朝廷招安,内部是有不同意见的,招安派反招安派阵线分明。但到底何去何从,走向是完全按照宋江的意愿进行的。最后也实现了招安。
宋江这个人,是有着极强的领导能力和制衡能力的。宋江通过派座次,使梁山泊高层将领各派势力互相渗杂,互相牵制。组织和领导的权柄,牢牢把握在以自己为核心的几个人手上。
最高层的四个人,自己是都头领,吴用是他的最得力死党,公孙胜是对招安无可无不可的道士,卢俊义是个摆设。
五虎上将里,宋江要招安,用朝廷降将关胜、呼延灼、董平、秦明来制衡林冲。假如宋江要当皇帝,又可以反过来用元老林冲、亲信秦明来制衡关胜、呼延灼、董平。
八骠骑里,花荣、朱仝为首,花荣与吴用是宋江的左膀右臂,朱仝同样是宋江的铁杆干将。杨志在朝廷受打击太大,对招安还是其他选择,已经麻木了。宋江要当皇帝便当皇帝,杨志也不会反对。穆弘是宋江闹江州的班底人物,不会反对宋江做任何事。
其余的索超、徐宁、张清、史进四人,前三个人是朝廷降将,他们也翻不起大浪。史进态度不会太激进。
步军头领以鲁智深、武松为首。他两人本就是反对招安的。假如宋江不招安,而是自立为王。想来他们不会反对。李逵是开口闭口“宋朝皇帝姓宋,我哥哥也姓宋,如何便做不得皇帝?”动不动要“杀去东京,夺了鸟位”的人。他巴不得宋江当皇帝。
刘唐、雷横、杨雄、石秀、解珍、解宝、燕青都是反对招安,或者并不热心于招安的人,对宋江当皇帝倒还不会反对。
水军将领六个人,宋江在排位上把他们相互错开,让自己江州派的人物李俊、张横、张顺拦住阮氏三雄。那是对付晁盖的。晁盖死后,宋江假如要当皇帝,这六个人都不会站在宋江的对立面。
七十二地煞,不去说他。
三、小说《水浒传》中,宋江想当皇帝,作者字里行间也是有暗示的。宋江的“他年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把“凌云志”与黄巢联系了起来。黄巢何许人也?
黄巢是要推翻唐朝统治,而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国号“大齐”,做了皇帝的人。
说明宋江的本来志向,不是什么招安,做大官,而是想当皇帝!
另外,小说《水浒传》里,作者也隐隐约约把梁山泊当作一个国家来写了。比如,宋江打东平府,派郁保四、王定六下书东平府。守将董平要杀了郁保四、王定六。知府程万里说:“两国相争不斩来使!”梁山泊俨然就是一个国家了。
再如,梁山泊接受宋朝廷招安大局已定,宋江“分金大买市”,把梁山泊财物进行分解,贴出了公告,公告中说:“另选一分,为上国进奉!”把宋朝廷叫作“上国”,那么梁山泊毫无疑问自己就是一个“小国”了。
作者施耐庵对梁山泊何去何从,心里也是矛盾的。
施耐庵本来是张士诚的幕僚,他是坚决反对张士诚投降的。他对宋江的接受招安内心里其实是别扭的。小说《水浒传》里那些隐约的文字反映了他的内心。
如果宋江要当皇帝,是能自立为王,当上皇帝的。但是,假如宋江当了皇帝,梁山起义的被剿灭,他的皇帝宝座的被推翻,也是必然的。原因很简单。
1、方腊起义就被朝廷剿灭了。
历史上的方腊起义的被剿灭,与梁山泊没有多大关系,宋江的起义军参加没参加征讨方腊还不一定,即使参加了,也是敲敲边鼓而已,历史上征方腊的主力是朝廷的大军。
梁山泊的实力其实远远不如方腊起义军。朝廷要剿灭宋江比剿灭方腊起义军容易。
2、假如宋江做了皇帝,与宋朝廷硬抗到底,是无法抵挡朝廷的。
只要宋朝廷把梁山泊团团围住,或者朝廷在梁山泊四周像祝家庄一样的庄子里驻扎了大军,围而不攻,梁山泊没了粮草,必然自乱阵脚。
假如宋朝廷把梁山泊当作一个国家来对付,那就是政治攻势、经济封锁,军事打击一起上。梁山泊没了粮草,内部军心不稳,本来就意见不合的各派势力必然分崩离析。必然灭亡。
3、假如宋江带兵突围,那就与历史上的宋江起义结果一样了。
历史上的宋江起义就是四处流窜,一度攻城掠地也打了不少胜仗,但是最后还是被张叔夜扑灭。
澶渊之盟前,宋辽进行了25年的拉锯战。
在这25年里,小规模冲突不算。规模较大的战役有15次。
第一次是979年的高粱河之战。
宋攻辽守,宋惨败,宋太宗坐驴车逃走。
第二次是979年的满城之战。
辽攻宋守,宋大胜,斩杀辽军一万多人。
第三次是980年的雁门之战。
辽攻宋守,宋大胜,斩杀辽军主将,并俘虏辽军副将。
第四次是980年的瓦桥关之战。
辽攻宋守,宋战败,宋军控制的瓦桥关被辽军攻陷,亦有多位将领被辽军俘虏。
第五次是986年的雍熙北伐。
宋攻辽守,宋惨败。
这次北伐规模很大,主要战场有二处。
一是河北雄州的岐沟关,十万宋军被辽军打得惨败,损失数万人。
二是山西大同的陈家谷,由于判断失误,宋军副将杨业英勇战死。
此次北伐失利后,北宋再也不敢主动出击。
第六次是986年的君子馆之战。
辽攻宋守,宋惨败,宋军死伤数万。
第七次是986年的土磴寨之战。
辽攻宋守,宋小胜,斩杀辽军两千余人。
第八次是988年的唐河之战。
辽攻宋守,宋大胜,斩杀辽军一万多人。
第九次是989年的徐河之战。
辽攻宋守,宋小胜,辽军主帅耶律休哥大意轻敌,差点被宋军的偷袭小分队斩杀。
第十次是994年的子河汊之战。
辽攻宋守,宋大胜,辽军在行军途中遭到宋军埋伏,损失了六成兵力和所有物资。
第十一次是995年的雄州之战。
辽攻宋守,宋小胜,擒获辽军主帅。
第十二次是999年的遂城、瀛、莫州之战。
辽攻宋守,双方打平。
这场战役可以看做是澶州之战的预演。
先是辽攻宋,遭到宋军顽强抵抗,损失数千兵力。宋军本来形势大好,但由于宋军前线总指挥畏敌,故意逗留不进,致使后来宋军万余人被辽军歼灭。形势瞬间变得不妙。
随后,为了鼓舞士气,宋真宗亲率大军至大名督战。宋军受到鼓舞,士气高涨。
辽军见情况不妙,主动退兵。宋军则随即发动反击,夺回辽军所掠的部分物资。
第十三次是1001年的遂城羊山之战。
辽攻宋守。宋大胜,斩杀辽军两万人。辽军精锐“铁林军”几乎全军覆没。
第十四次是1003年的望都之战。
辽攻宋守,宋惨败,损失约三万人。
第十五次就是1004年的景德之役了。
辽攻宋守,前线宋军统帅畏敌,宋真宗被迫御驾亲征。
最终,宋辽在澶州城下打平以达成澶渊之盟的形式,结束了25年的拉锯战。
回看澶渊之盟前的宋辽战争,可以明显发现宋军缺乏主动进攻的能力。
宋军守家还好,但只要跨出国门,跑到辽国地界上,结果就是被吊打。
当然,辽军攻宋的战果也不好。十三次出动出击,换来八场惨败而归。
但需要注意的是,宋辽战争,辽国大部分时间都在进攻,宋朝处于挨打的态势。
而宋朝高挨打率的背后,是河北、山西地区几乎年年战争,老百姓苦不堪言。经济恢复得不到保障。
另外,每每宋辽大规模决战,就有前线将领不听号令。这就意味着,宋朝皇帝的皇位其实不稳。
皇帝急需要停止战争,整顿武将风气。
在这种情况下。
既然宋辽谁也灭不了谁。
既然短时间内不可能分出胜负。
既然北宋还因为高挨打率,还是明显吃亏的一方。
既然宋朝皇帝急需要整顿朝纲。
那宋朝签订一个和平条约,用三十万银绢换取休养生息的机遇,又有何不可呢?
用三十万解决了原本每年要三千万军费才能解决的问题——维持既有地盘。
用三十万解决了原本每年要三千万军费都不能解决的问题——华北免于战火。
这不比年年被动挨打,自己的地盘被蛮夷打得残破不堪要划算得多?
这就如早年的汉朝和亲,唐太宗与东突厥的渭水之盟一样。
不是刘邦想和亲,也不是唐太宗想跟颉利可汗拜把子。实在是打不过嘛。中原王朝暂时没能力杀出关外,灭了他丫的。只能是暂时委曲求全了,日后再想办法报仇雪耻。
值得一提的是。宋使带回澶渊之盟的协议条文后,宋真宗很爽快地就签了字。而辽国方面则整整拖了五天,高层扯皮了五天,最后才由萧太后拍板,极不情愿地在条约上签字画押。
这说明,签这个协议对辽国其实是不利的。
否则,辽国高层不可能在签字问题上纠结。
所以说,耻辱与否,先放在一边不提。澶渊之盟对宋朝而言,真的很值。
那么既然澶渊之盟很值,为何现在一提起这个玩意,大家的第一印象却是很屈辱呢?
这是因为,澶渊之盟作为临时停战协定是合算的,但作为长期和平条约是不合算的。
这就好比当年的五八事件,我们落后,我们太弱了,实在无力为烈士复仇。
除了忍气吞声,我们实在没有办法。
但是,当年的忍气吞声,不代表我们就应该忘记耻辱。
居安思危,勿忘国耻,这是现在每一个有健全心理的中国人都应该要牢记的。
如果我们将来忘记了耻辱,不以当年的忍气吞声为耻,反以为荣,那我们这一代人就要被后人钉在耻辱柱上。
而偏偏,北宋统治者在面对同样情况时,就忘记了耻辱。
澶渊之盟后,宋真宗为了自我麻痹,主动跑去泰山封禅。
当时的宰相王旦为了宋真宗拍马屁,说澶渊之盟真是好呀,我们只用几个县的税收,就换来了和平。
国家纳契丹和好以来,河朔生灵方获安堵。虽每岁赠遗,不及(军费的)百分之一、二。
后来苏轼的弟弟苏辙说得更肉麻,说澶渊之盟签的好呀,如今我大宋国力之强盛,连当年的汉唐都比不了。
稍以金帛啖之,虏欣然听命,岁遣使介,修邻国之好,逮今百数十年,而北边之民不识干戈,此汉唐之盛所未有也。
然而,实际上呢?
宋真宗泰山封禅后,八百年来,再也没有皇帝去泰山封禅。
后世皇帝用行动表明,但凡要还要点脸,都不愿意与宋真宗赵恒为伍。
王旦说只用几个县的税收就解决问题。
可实际情况是,辽国在1042年,趁北宋与西夏开战之际,趁火打劫,用军事加外交恐吓的方式,敲北宋的竹杠。
迫于无奈,宋仁宗只得再次忍气吞声,屈辱求和,在澶渊之盟的基础上,每年再增加十万两银和十万匹绢的岁币。
这个事件,史称“庆历增币”。
事后,为了避免再次被辽国敲竹杠,北宋不得不在北面加大军事防御力度。仅常设的边防部队就有15万。
而为了养这些兵,宋朝每年的财政,都要大把大把地掏银子。
事实证明,王旦的说辞,完全是扯淡。澶渊之盟后,宋朝不仅要承担高额岁币,同时还要承担高昂的军费。
而为了养兵,宋朝又不得不在其它方面缩减开支,比如废掉马政。
北宋为什么缺马?难道完全是因为产马地丢失了吗?
当然不是了。关内只是不产良马,不是完全不产马。北宋缺马,完全是统治者缺乏进取心导致的结果。
至于苏辙所说“此汉唐之盛所未有也”,这么不要脸的话,听听就得了。
他老人家1112年去世。15年后,北宋就被金国灭亡了。
这真是好一个“盛世”。
值得一提的是。辽国不守承诺。西夏也一样不守承诺。
1044年,北宋与西夏签署庆历和议后,李元昊马上翻脸,撕毁合约,屡屡翻境。
北宋为了防御西夏,也不得不在西北部署了大量边军。
一个华北,一个西北。仅这两个地方,北宋就养了近40万大军。
原本想通过给岁币省军费的。可实际上,岁币要给,巨额军费也要掏。
这种二逼式的操作,苏辙的老爸苏洵在《六国论》中给出了完全否定的评价: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强烈反对澶渊之盟以金钱买和平之举。
后来,元朝人在编撰《宋史》时,也是百思不得其解,给出负面评价:
“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表示完全不能理解宋朝皇帝的脑回路。把钱拿去养精兵,干死丫的,不比每年送钱,养一帮不能打仗的孬兵要实在吗?
总体而言。北宋与辽国达成澶渊之盟,本来是好事。
签了澶渊之盟后,宋朝统治集团就具备了卧薪尝胆,报仇雪恨的机遇。
但很可惜,签了澶渊之盟后,宋朝统治集团却是一种“丧事喜办”的表现。
把一个临时性质的停战协定,当作了长期和平条约。缺乏进取心,混吃等死,觉得天下太平,可以马放南山了。这就导致澶渊之盟以及后来的庆历增币,在历史上只留下了屈辱的一面。
可以说,澶渊之盟就像一面镜子,把宋朝统治集团的复杂、软弱、无耻等方面,暴露得一览无余。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