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梦差人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文王梦熊是什么典故,在何寓意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之前整理过100部经典的二战电影和纪录片,以及30部越战电影今天暂时整理出10部关于特种部队的电影,希望大家喜欢
1、《黑鹰坠落》
《黑鹰坠落》是由哥伦比亚影片公司于2001年推出的一部战争类型影片,该片改编自同名小说《黑鹰坠落》,由雷德利·斯科特执导,乔什·哈奈特、伊万·麦克格雷格、汤姆·塞兹摩尔主演。影片讲述的是1993年索马里战争,美国陆军因为情报错误而与索马里武装民兵进行持久的巷战过程,这只是由陆军游骑兵部队和三角洲部队及部分海豹突击队员共约150人于1小时内执行完毕的小任务,不料遭到当地军队的偷袭,竟演变成一场长达15小时的困兽之斗的故事。
2、《孤独的幸存者》《孤独的幸存者》是由彼得·博格执导,马克·沃尔伯格、泰勒·克奇、埃米尔·赫斯基、本·福斯特主演的战争电影,于2013年12月25日在美国上映。该片根据马库斯·拉特尔的同名回忆录改编,讲述了海豹突击队的四名成员潜入阿富汗刺杀恐怖组织首领,却因为一个错误的决定而遇袭,导致突击队几乎全军覆没。
3、《太阳之泪》《太阳之泪》(TearsoftheSun)是由安东尼·福奎阿执导,布鲁斯·威利斯,莫妮卡·贝鲁奇等人主演的动作片。该片于2003年3月3日在美国上映。该片讲述一支精干的“海豹”分队前往尼日利亚的丛林,营救一位支援当地医护工作的美国医生期间发生的故事。
4、《第九突击队》《第九突击队》(《9-yarota》)是FyodorBondarchuk执导,FyodorBondarchuk、AlekseiChadov等领衔主演的战争片。该片于2005年上映。影片主要心苏联入侵阿富汗事件为背景,讲述了苏联成立“第九突击队”的故事。
5、《红海行动》《红海行动》是由博纳影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海政电视艺术中心等出品,林超贤执导,冯骥、陈珠珠、林明杰编剧,张译、黄景瑜、海清、杜江、蒋璐霞等主演的动作片。该片讲述了中国海军“蛟龙突击队”8人小组奉命执行撤侨任务,突击队兵分两路进行救援,但不幸遭到伏击,人员伤亡;同时在粉碎叛军武装首领的惊天阴谋中惨胜的故事。
6、《勇者行动》《勇者行动》是由迈克·麦克罗伊和斯科特·沃夫联合执导,埃米里奥·瑞弗拉、罗塞莉·桑切斯和涅斯特·萨拉诺等联袂出演的一部动作片。电影于2012年2月24日在美国上映。影片讲述了海豹突击队员解救被绑架的CIA特工,并且发现了威胁整个美国的恐怖网络,继而展开全世界范围内的大搜捕和大围剿。
7、《刺杀本·拉登》《刺杀本·拉登》是由哥伦比亚影片公司出品的反恐题材影片,由凯瑟琳·毕格罗执导,杰西卡·查斯坦、杰森·克拉克、凯尔·钱德勒联袂主演。该片讲述了一名美国CIA探员“玛雅”带领一组美国海豹突击队在巴基斯坦射杀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的故事。
8、《野鹅敢死队》讲述了福克纳上校受雇营救被废黜的非洲某国前国家元首林班尼,福克纳深知,要实现这个秘密劫持计划,需要有一支精悍的敢死队和周密的计划,于是,他立即把旧友故知召集拢来,成立了由五十个人组成的队伍—野鹅敢死队,并开始各种作战项目的紧张训练。
9、《风暴之门》2000年,俄罗斯发动的第二次车臣战争进入扫尾阶段,俄军攻克车臣首府格罗兹尼。其中,有一股车臣非法武装分子被俄军包围在阿尔贡峡谷,他们企图劫持平民逃出边境。此时,俄76空降师属104近卫伞降团第2营临危受命,封锁敌军。其中,多罗宁(迈克?普莱切科夫MikhailPorechenkov饰)率领的作战小分队,接到的命令是便是在在四面环山的阿尔贡峡谷阻击叛军通过。然而,由泰姆拉率领的车臣叛军竟有千人之众。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他们进行着顽强不屈的抵抗。最后,大家壮烈牺牲。多罗宁在临死前,脑海中浮现出与女友阿利桑德罗道别时的情景。他把女友的地址交给了战友,而战友们也接连倒下了。炮声隆隆,硝烟弥漫,战争的幸存者寥寥无几……10、《哈迪塞镇之战》2005年11月,伊拉克西部城市哈迪塞(Haditha)。两名伊拉克武装分子在路中央埋下自制的炸弹,炸毁途经此地的美军陆战队的汽车,一等兵米格尔·特拉泽斯在爆炸中身亡。此举激怒了陆战队的士兵,他们迅速对周边的伊拉克平民进行报复性的袭击,包括孩童在内共计24人遇害,此举震惊世界。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影片再现了发生在伊拉克战争心脏地带的那场战争,为2005年11月在哈迪塞镇的血腥事件近距离地做了一个特写。暂时就这些,后期再更新...
冒充官员这种事,在古代确实有过。
比如,明朝成化年间,有个叫杨福的人,冒充了当时权势滔天的大太监汪直,一路穿州过县,所到之处官员不辨真假,纷纷对其进行孝敬。
还有,在清朝光绪年间,有两个人,一个冒充光绪皇帝,一个冒充亲随太监,在武汉街头四处招摇,连张之洞都差点被骗。
不过,这些只是个例,大部分时候,还是很少有人敢去冒充官员的。
之所以不敢,是因为在古代,官员上任不仅有独特的防伪凭证,还有能证明自己身份的“古代身份证”,更重要的是,就算糊弄了一时,也糊弄不了一世。
伪造委任状和冒充官员,这种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一般人认为,古代没有照相技术,也没有身份识别技术,那么把一个即将上任的官员杀掉,然后自己伪造一份委任状,不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去上任了吗?
如果这么想,只能说真的是想多了。
先不说古代官府和朝廷是如何防范这种事情的,也不说古代的防伪技术,单说想这么做的话,需要满足的几个先决条件。
第一个条件,这个被冒充的官员,必须是偏远地区的小官。
最好是找那种前往云贵两广地区赴任的小官,因为只有这种地方,才会不被揭穿,如果找那种去往顺天府等大城市上任的,没等官位坐安稳,就会被人发现。
第二个条件,就是不能见领导。
古代的官员,都有类似于“京察"这样的考核,可能级别比较低的官员不用参加京察,但总得去省城述职吧,而省城的官员里,总有见过被冒充官员本人的,一旦撞见,就会露馅。
而这仅仅是先决条件,即使侥幸满足,还有别的难题需要解决。
比如,如何伪造官员本人的“身份证”。
很多人认为,只有现代人才有身份证,实际上,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在变法的同时,就发明了一种能够让民众证明自己身份的东西。
这个东西,商鞅为其取名为“照身帖”。
所谓照身帖,是由一块竹板制成,上面清晰的刻有持有人的画像和籍贯,同时还有持有人从事的工作等信息。
商鞅发明这种东西,本意上是为了更好的管控民众,当时秦国的每个人都必须有这个,一旦没有,就会被视为黑户,或者是非法滞留秦国境内的人。
并且,为了防范敌国奸细,商鞅还规定,民众出行要随身携带“照身帖”,不然关口不得放行,旅店也不得留宿。
不过,令商鞅没想到的是,自己的这个发明和规定,会给自己带来极大的麻烦。
据记载,商鞅因为变法得罪了很多人,因此在秦孝公死后,那些反对变法的人就准备对商鞅清算,闻听消息的他,趁着夜色跑路,结果在投宿旅店时,因为他不敢拿出自己的照身帖,导致旅店老板说什么都不敢收留他,理由是秦国有相关规定。
而在秦朝之后,历朝历代都有类似这种证明自己身份的东西,尤其是朝廷的官员更是人人皆有,唯一的区别就是形状和叫法不一样。
比如在唐朝时,官员们证明身份的东西,叫做“鱼符”,也就是一块刻成鲤鱼状的牌子。
鱼符的材质,在当时分为金银铜三种,其中,三品以上的官员为金,三品以下五品以上为银,五品以下则为铜。
而到了武则天时代,因为鲤鱼的”鲤“字音通”李“,这就让武则天颇有些不满,于是,一道诏令,鱼符改成了”龟符“,自此,龟符又成了官员们的身份象征。
在此之后,宋朝使用腰牌,明朝则采用牙牌,虽说形状一变再变,但其证明官员身份信息的基本功能,一直没有变。
那么说,这鱼符也好,腰牌也罢,会不会被仿制呢?答案是不会。
为什么呢?以唐朝的鱼符为例,制作一块鱼符时,会做成左右两块,左符放在宫廷之内,而右符则交给官员携带,如此一来,就可以通过左右鱼符是否契合来判断鱼符的真假。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有人劫杀官员而冒名顶替的事情发生。
另外,到了清朝时,为了避免被人冒用,在腰牌上除了要写明持有人的姓名、工作、官位等信息外,还会写上此人的面部特征,比如脸上长了几个麻子,以佐证持有人就是本人。
光是这“身份证”就让冒充之人极为头大了,因此,想冒充官员真的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即使是有人有高超的伪造技术,将上述条件都满足,从而蒙混过关走马上任,但早晚会被发现。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古代的官员,不管是大官还是小官,其背后的宗族以及社会关系是很难完全摆平的。
一名官员,都有与他息息相关的利益共同体,比如同学、老师,以及同僚等,这些人或多或少,与这个官员皆有交情。
另外,这个官员的宗族,也就是子侄叔伯之类的亲戚,这些人都算是该官员的社会关系其中一种。
既然有社会关系,那么就会有人情往来,而冒充之人,面对这种人情往来该如何处理呢?
比如,这个官员的老师,给他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到了冒充之人手上,是回信还是不回信?如果回,那么字迹之类肯定不一样,如果不回,就必然会引起对方的怀疑。
一旦怀疑,就会引来调查,而一调查,必然会露馅。
像在明朝时,就曾经发这样的例子,根据《雷州志》的记载,在崇祯年间,有一个被委派到雷州担任知府的官员,走到半道,遇到了一伙山贼,结果是官员连同随行的人全部被截杀,而山贼的首领,则拿着官员的委任状和牙牌,大摇大摆的去往雷州。
到了雷州之后,山贼首领不知用什么办法,十分顺利地通过了身份检验,然后就在雷州堂而皇之地当起知府了。
这个山贼首领,在雷州前后大约干了有一年时间,并且,出人意料的是,此人颇有能力,在这一年里,他把雷州治理的井井有条,到了年终考核的时候,上级给他的评语,是其“政理严明,奸吏惮之”。
只不过,这个知府,有一点让上级十分不解之处,就是官府征收的钱粮,他总是找各种理由不肯运到省里去。
为了问清楚其中缘故,该省的布政使就派人前去调查,这个知府给出的理由是,运送钱粮是大事,他想等筹齐之后,亲自运往省城。
并且,他还陪同前来调查的人,去库房查验,而调查人来到库房后,也确实看到了银两十分整齐的码在库房中,因此,如实向布政使汇报后,布政使很高兴,赞扬这个知府办事妥当,是个难得的人才。
但就在布政使为自己有个得力的下属案子高兴的时候,一个农民装扮的人来到省城,击鼓鸣冤,说要告那个知府。
这个农民告诉布政使,说他是知府的亲戚,在知府一年之前赴任之后,就再也没给家里写信,期间,老家亲戚来探访知府,结果,探访之人自此却杳无音信。
直到不久前有一天,这个农民亲自来探视知府,远远地看到坐在轿子里的知府大人,并不是他的亲戚,为了弄清事情原委,他化妆成乞丐,混入府衙,一番调查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亲戚,早已死在这个假知府的手中。
而那些曾经前来探视知府的老家亲戚,也都一个个被这个假知府杀死在府衙里。
农民所说的话,让布政使目瞪口呆,他赶忙安排以请知府前来议事的名义,将其骗至省城,最终将其擒拿,一番审讯之后,才知道农民所说句句属实。
至于那些钱粮之所以一直不运送,则是因为这个假知府计划捞够十万两之后,带着银子远走高飞,因为目前还没攒够,因此才会借故推脱。
最终,这个假知府,以及他的同伙,全部被验明正身后一一处死。
当然,这件事的真实程度还有待考证,但从其中我们就可以发现,一个官员背后的社会关系,是假冒者不可能完全清除掉的,而这些关系,也是证明官员身份的关键。
像前文所说的冒充汪直的那个杨福,就是被一个曾经见过汪直的官员发现不对劲后,将其揭穿的,最终此人同样也是被处以极刑。
也就是说,在古代各方面技术落后的情况下,短时间内的冒充,还是有一定可能的,但时间一长就必然会被人揭穿。
所以说,假冒官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即使能假冒一时,但却假冒不了一世,露馅被抓,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文王梦熊指姬昌得到姜子牙这个人才,振兴中国。
说商朝末年,周文王姬昌急需一个能文能武的人来辅佐,他苦苦寻找。一天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只生有双翅的熊飞进自己的怀中。第二天他叫人占卜预示即可找到这个人,于是带领人马到渭水边找到直钩钓鱼的姜尚,他号飞熊,从此文王如虎添翼。
在嫡庶这个问题上,我想袁世凯应该是很有发言权的,纵然他贵为当朝一品大员,但因为他是庶子,结果在葬母这个问题上受尽波折。
1902年,袁世凯的母亲刘老夫人去世了,此时他不但是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还参与全国性政务的九项兼差,一时风头无二。
作为朝中重臣,袁世凯决定为母亲举行盛大的葬礼,将母亲安葬在河南老家祖坟,但此事却引发了一场大风波。
刘老夫人之前,一直住在河南项城老家,三年前袁世凯成为山东巡抚,就将她接到山东,后来她又跟着袁世凯到天津,但不到一年就因病去世了。
袁世凯深感自己没有尽到孝道,决定将刘老夫人风风光光地送回老家祖坟安葬,为此他派出了军队护送刘老夫人的灵柩,长长的车队从天津浩浩荡荡出发,走了三四天才走到项城。
当然了,袁世凯这种级别的官员回乡,项城上下官员自然不敢懈怠,早早就布置好了灵堂,并安排了驿馆,以便各地来项城吊唁的官员有个落脚的地方。
不仅如此,项城还派遣官员到京城,跟着车队一路护送灵柩到项城,这些安排是可以让袁世凯感到满意的,但他的内心还是有些惴惴不安。
原来,早就车队出发之前,袁世凯就已经派遣管家,也就是他的侄子、十三太保之一的袁乃宽回项城报信了,并与家长、也就是袁世凯兄长袁世敦商议葬母事宜,但得到的回复却是,一切按祖制来办。
袁乃宽知道这样无法交差,于是再次询问袁世敦,袁世敦便轻描淡写地说道,让袁世凯回家后再商议!
袁世凯得知这事后,气不打一处来,他认为自己堂堂一品大员,竟然被这么敷衍,真是岂有此理!
但是,袁世敦毕竟是嫡长子,是家族的掌门人(那时候袁保中早就去世了),袁世凯也不好发作,便隐忍下来。
等到返回项城之后,许多官员前去迎接,还在县城的灵堂前举行了大型祭奠仪式,他本以为哥哥袁世敦也会来,却等了三天都不见人影。
那么,袁世敦为何是这种态度呢?
原来,袁世凯的父亲一共有九个孩子,只有袁世敦是嫡子,袁世凯及三个同母兄弟都是小妾刘老夫人所生的庶子。
并且,在袁世凯很小的时候,由于他的叔叔袁保庆没有儿子,父亲袁保中便将他过继给袁保庆,由袁保庆的妻子牛氏抚养。
袁保中去世后,袁世敦作为嫡子,继承了家业,虽然他没怎么当过官,却是大家长,因此对作为庶子的袁世凯冷眼相待,哪怕袁世凯成为了封疆大吏,他也不为所动,认为袁世凯不管在外面有多风光,但在家里必须对他毕恭毕敬。
事实上,古代嫡庶观念很重,嫡子地位最高,庶子根本没有继承权,甚至不能祭奠祖先,庶子的母亲地位也很低下,没有资格与丈夫合葬。
袁世敦作为袁家嫡长子,是个十分因循守旧之人,非常重视传统和礼仪,当他得知袁世凯准备将母亲葬入祖坟,压根就没打算同意。
事实上,袁世凯对袁世敦其实还不错,当初袁世凯从朝鲜回来,逐渐得到重用,他曾到吏部为袁世敦“投供”,让袁世敦得了个候补知府的官职。
因此,对于袁世敦的这一举动,袁世凯自然感到不满了,便决定回家看看,再好好跟袁世敦商议一下葬母之事,或许袁世敦不会为难他。
袁家是项城望族,为官宦世家,家族人才辈出,在当地非常有名望,当时四十四岁的袁世凯,已经十七年没回家了,他贵为朝廷一品大员,本来是可以坐着轿子,让士兵开道,热热闹闹回家的,也显得有面子。
但是,袁世凯考虑袁世敦的为人,认为自己如果太高调,难免招致非议,所以轻装简从,只带着两个随从就回家去了。
袁世凯的老家在袁家寨,寨子周围筑起了高墙,有一座吊桥通往寨子内,里面住着三百多户人家,基本都是袁氏。
事实上,袁世敦虽然看不起庶母刘老夫人及弟弟袁世凯,也不愿意让刘老夫人葬入祖坟,但他还是很讲礼仪的,在家为刘老夫人设置了灵堂,全家上下都挂白,家人也都穿丧服,显示出了对付刘老夫人的尊重。
袁世凯走到家门前,袁世敦让子侄们出门迎接,自己也嚎啕痛哭起来,在灵堂前迎接袁世凯。
等到袁世凯进门了,袁世敦又拉着他在灵堂前跪拜,两人双双跪地,痛哭不止,直到子侄们将二人拉起,二人这才擦干眼泪。
从另一方面来看,袁世敦为刘老夫人设置灵堂,其实是不承认袁世凯在县城为刘老夫人举行的祭奠仪式是符合礼仪的,因为这件事只有袁世敦才有资格主持,袁世凯作为庶子,只有参与的份。
袁世凯又何尝不知道袁世敦是怎么想的呢,但他并不服气,他认为自己的身份、地位,足以抵消他作为庶子的劣势,但袁世敦又不这么看。
但两人毕竟是兄弟,不好相互揭穿,只是表面维持和气。
袁世敦问袁世凯,为何庶母(刘老夫人)死了几个月,才安排出殡事宜?前日你差人来问,我觉得无需商量,按照规矩办就是了。
这话问到点子上了,袁世凯一阵心虚,原来刘太夫人去世的时候,袁世凯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不久,又刚刚领了太子少保的头衔,可谓前途不可限量,但按照的礼制,父母去世,子女需丁忧三年。
如果袁世凯真的丁忧三年,等到他再回来,怕是位置早被别人抢了,所以他想了个办法,拖延了为母亲出殡的时间,并让山东、直隶等地官员上书朝廷,给他来个“夺情应变,移孝作忠”,这样就不用丁忧了。
果不其然,袁世凯这么做的效果很好,慈禧太后考虑到八国联军之事刚刚过去,朝廷正是用人之际,便同意让袁世凯“夺情”。
当然了,这些是不能对袁世敦说的,所以袁世凯只是回答说,朝廷诸事繁忙,因而耽误了出殡事宜,自古忠孝难两全,我也是无可奈何啊!
当然了,袁世敦心中门儿清,只是轻蔑地淡淡一笑,然后对袁世凯说,灵柩什么时候到家,赶快操办了吧,早早让庶母入土为安,才可称得上孝道。至于说墓地之事,我看祖坟附近有大片空地可以选择,你自己去看看吧!
袁世敦的言外之意是,只要刘老夫人不葬入祖坟,袁世凯想怎么着都成。
袁世凯不乐意了,大声对袁世敦说,我一个封疆大吏,母亲就葬在祖坟边上,这合适吗?
袁世凯想拿官职压人,但袁世敦根本不吃这套,也大声回答说,只能在祖坟边上,这是千百年来的规矩,也是祖制,岂是你我能更改的!
袁世凯不甘心,继续对袁世敦说,我是朝廷重臣,如果母亲不能葬入祖坟,我无法立足朝堂,家族也脸上无光啊!
袁世敦也不退让,对袁世凯说,我不谙官场上的事,只知道乡里乡亲怎么看,这事就这么定了吧!
刹那间,袁世敦和袁世凯就怒目相向了,其他兄弟姐妹本以为这事会和平解决,没想到两头犟驴互不相让。
事实上,葬母之事可能是袁世凯当时最不顺心的一件事了,在此之前他在官场上顺风顺水,而且妻妾成群,子孙满堂,没成想被袁世敦卡住了。
其实,袁世凯作为慈禧天后身边的红人,还是有办法办成这事的,比如他可以回京向慈禧太后求一道圣旨,将母亲光明正大地葬入祖坟,谁还敢阻拦?
但是,袁世凯转念一想,这事也不能这么办,他刚刚成为封疆大吏,就让朝廷为自己做违背礼仪的事情,别人会怎么看他?再者,拿朝廷强压袁世敦,肯定会招致族人不满,万一闹出事情来也不好收场。
但是,刘老夫人毕竟是袁世凯的生母,虽然没有亲自抚养他,但对他恩情似海。
当初,刘老夫人刚生下袁世凯,却没有奶水,刚好袁保庆的妻子牛氏也生产了,生下的孩子夭折了,刘老夫人便央求牛氏给袁世凯喂奶。
后来,袁世凯被过继给袁保庆,牛氏待他如己出,他稍稍长大后跟着袁保庆到任上,却不喜欢读书,转而习武,但也没什么长进,到十几岁了也没个一技之长。
刘老夫人很担心袁世凯长大后游手好闲,无法养活自己,于是省吃俭用,为袁世凯存钱,等袁世凯回家的时候偷偷塞给他,袁世凯一直铭记在心。
袁世凯十四五岁的时候,养父袁保庆死掉了,他又在另一个族叔袁保恒的引荐下,到北京读了四年书,但也没读出什么名堂来,几次参加科举都不中,刘老夫人为此担心不已。
一直到袁世凯二十二岁的时候,他投奔淮军将领吴长庆,这才逐渐混出个人样来,但此时刘老夫人也为他熬干了心血,毕竟袁世凯一直不在她身边,她内心是有愧疚的。
后来,袁世凯去朝鲜待了十来年,干得还不错,回国之后开始受到重用,数年光景就升任了山东巡抚,他这才想到将寡居的刘老夫人接到身边,可刘老夫人没享几年福,就撒手人寰了,袁世凯认为自己没尽到孝道,这是他心中永远的痛。
因此,袁世凯认为,让刘老夫人葬入祖坟,是他最后一次表达孝道的机会了,所以他是万万不会轻易放弃了。
眼看跟袁世敦来硬的不行,袁世凯决定服软,他苦苦哀求袁世敦,希望袁世敦让刘老夫人葬入祖坟,差点就要跪下了。
但袁世敦的回复却是,祖莹正穴是万万不能入的!
袁世凯再次火冒三丈,他大声斥责袁世敦说,难道我不是袁家子孙吗,难道我的母亲不是你的长辈吗?
袁世敦依然寸步不让,对袁世凯说,这个长辈我也可以不认!言外之意是刘老夫人只不过是个小妾,他的母亲才是嫡妻,也是袁世凯的嫡母,是唯一的当家主母。
袁世敦还说,如果我不认这个长辈,就不会设灵堂,穿丧服,我已经很给面子了,你别逼我破坏规矩。
袁世凯又说,百年之后我死掉了,是不是也不能葬入祖坟?袁世敦回答说,你葬在何处,得由你的儿子说了算!
袁世凯彻底怒了,对袁世敦说,你不仁就别怪我不义,你不让我的母亲葬入祖坟,我就另立祖坟,我堂堂朝廷大员,还撑不起一片天吗!
说完,袁世凯就摔门而去了,得知消息的当地官员为了巴结他,很快就在项城周边找到了一块风水宝地,他又请风水先生选出了墓地,然后为母亲举行了盛大的下葬仪式,前去吊唁的官员非常多,唯独没有袁家人出现。
就这样,出身卑微的刘老夫人,死后大出了一把风头,她如果在天有灵,肯定会觉得没白养袁世凯这个儿子。
在将刘老夫人下葬之后,袁世凯就启程回京了,他临走前发誓说,自己以后再也不回袁家寨了,死后也不会葬入祖坟!
正如袁世凯所言,多年之后他给自己另外安了个家,即河南省彰德府(今安阳市)洹上村,作为他开山立派之地。
之所以是这个地方,是因为商朝名相伊尹遭奸臣排挤,曾到洹上村隐居三年,后来商王亲自来迎接他还朝,袁世凯是在将自己比作伊尹,将族人比作奸臣。
并且,袁世凯的先祖袁绍也是在安阳一带发迹的,距离京城也比较近,所以他认为安阳也是自己的吉祥地,于是在此建造府邸居住。
后来,袁世凯又在安阳购买了两百多亩地,请来德国著名的设计师,为自己设计陵园,最终建造了一个中西合璧的陵园,也就是现在的袁林。
1916年袁世凯去世之后,就安葬在了袁林,正如他所言,他没有再去过袁家寨,死后没有葬入祖坟,可见葬母之事对他的影响有多大,这就是嫡庶之分的可怕之处。
从袁世凯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古人重视嫡庶之分,袁世凯作为庶子,纵然是当朝一品大员,在家中地位也低于嫡子袁世敦,他的母亲作为小妾,死后终究也没能葬入祖坟。
其实,袁世凯还是比较幸运的,因为他的养父袁保庆是大官,他在袁保庆那里就是嫡子,可以继承家产,也可以获得更多机会,如果他一直都生活在原来的家庭,或许他这辈子都难抬头,也就没有那些众所周知的故事了。
古代绝大多数庶子,都比袁世凯要悲惨,他们没有继承权,只能依附于嫡子生活,他们的母亲只是小妾,没有什么地位,他们甚至只能被嫡母抚养,长大之后听从嫡母的安排,很难自己来安排人生。
再说小妾,古代实施一夫一妻多妾制,妾只是男人生育和欲望的需求,这就决定了她们在家中没什么地位,丈夫死后只有嫡妻可以合葬,小妾只能另外安葬,比如清朝也只有皇后可以跟皇帝合葬,妃子们大都安葬在妃园寝,不跟皇帝埋在一起。
因此,袁世敦的坚持其实是有道理的,只不过袁世凯认为自己当了大官,可以破坏规矩,但终究没能得逞,至于为何,还在于存在了千百年的嫡庶观念,在当时还没有到走向灭亡的时候,袁世凯的反抗,也只能是徒劳的。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梦差人和文王梦熊是什么典故,在何寓意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