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孤独三国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三国时代的“瑞士”中立国,魏蜀吴为什么说谁都不敢动它,上庸孟达真有十万人马吗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感谢邀请。夫妻之间如果没有相互的信任,来靠猜测来过日子的话,会过得非常的痛苦,不该问的可以不问,容许夫妻留有余地,但如果老是猜测对方的反应,揣摩内心深处,婚姻会走入死胡同!而不是越走越宽,所以女人的心思你别猜!
电视剧看多了,才会把大乔的地位捧这么高。
(新《三国》大乔)
首先,史书中对于大乔的记载非常少。建安四年的时候,孙策攻取了皖城,俘虏了桥公的两个女儿,即大乔小乔。因为姐妹俩长得很漂亮,所以孙策“自纳大乔,瑜纳小乔”。
没多久,大乔就和被俘虏的袁术家眷等,一起被送回了吴郡。之后孙策继续征战,不到一年,建安五年四月,孙策遇刺身亡。
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确定的是,大乔确实很漂亮。但是,作为孙策的俘虏,是没有什么地位的。“自纳大乔”,那时候已经二十四五岁的孙策,一定是纳妾。
既然是以俘虏的身份纳为侍妾,以后的地位不可能很高。再加上很快被送回了吴郡,估计就是在孙策家中作为侍妾度过残生。
网上说孙策的儿子孙绍,是大乔所生,这一点并没有充分的证据。因为如果大乔是侍妾,孙策一定还有正妻,甚至可能有的其他的小妾,史书上并没有说孙绍是大乔所生。再者,大乔被俘虏的第二年,孙策遇刺,孙权继位,此时孙绍早已经出生,只不过年幼而已。怀胎还要十个月呢,这时间上对不上啊!
有人说万一那个时候,孙策还没有娶妻呢?大乔的地位不就高了。
当然有这个可能性,不过以孙策的身份,娶一个俘虏做正妻的可能性极小。就算要娶,也必须回到吴郡,由母亲吴夫人同意,经过一番操办才行。
所以,大乔应该只是个侍妾,地位不高。不过,作为孙策的妾室,就算孙策已死,她也不可能恢复自由,四处乱跑。
最后的结局,应该就是作为孙策的遗眷,在江东了却残生。
魏蜀吴三国鼎立,汉朝的旧有领土几乎都被三国平分,但是在三国的中心地带却有一块地方成为了三国版的“瑞士”中立国,魏蜀吴也默认他的存在,把这块地方作为三国的缓冲地带,这就是孟达所在的上庸,或者叫新城郡。
说起孟达这个人,是比较务实的一个,信奉的是有奶便是娘,当初刘备攻刘璋,孟达和法正果断站出来跟随刘备,要说法正还是对汉室有那么一点理想,孟达则就现实很多了。后来和刘封一起攻下了房陵、上庸和西城,有了一些战功也有了根据地,孟达就已经开始飘了。在关羽战败后因救援不及时和被刘备迁怒,务实主义的孟达带领三郡以及合家部曲4000多户投靠曹魏,再一次展现了跳槽高手的本事。
要说孟达这次真的是冤,发兵救关羽是孟达一个人能决定的吗?刘封不点头,孟达有兵也派不出,卷进了蜀汉的政治内斗还要当替罪羊。不过经过当时的魏蜀吴已经形成了三分天下,所以孟达的这个位置就成为了三国的缓冲地带,这个位置大概相当于现在的湖北房县、郧县和武当山一代,顺江而下就是樊城,而且也是出川进入荆州的一条道路,算是和三国都接壤。虽然孟达名义上归附曹魏,还被曹丕重用,封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但是这支人马实际上谁也调动不了,暗地里孟达也和蜀国和吴国保持关系,反正有这么个地方三方也多了一个军事缓冲区。孟达的这三郡本身也在山区地带,没有什么经济价值,所幸就由孟达做一个骑墙派的“中立国”了。
至于在《三国演义》所载“可差使至降将孟达处,起上庸兵十万,西攻汉中”,中说孟达有十万人马,那是真是太抬举他了。要知道整个蜀汉也只有28万户,94万人,暗示蜀汉常备兵有十万,已经是10民1兵的较高比率了,孟达的三郡都是山区地带,人口更是加稀少,而且钱粮赋税也不多,怎么可能养的了十万人马,不过是号称而已。严格来说加上地方的一些豪强和孟达的私兵部属有一万人是比较准确的。要知道在山区地带大部队无法展开,一万人的足够当三万人用了,扼守险要还是有些资本的。
不过孟达后期又开始搞政治投机,暗中沟通诸葛亮想趁机入股诸葛亮的“北伐”项目。如果孟达一直中立,曹魏当然乐的他做一个两国间的缓冲区,不过孟达一旦想利用自己的优势搞事情,自然曹魏也会第一个对他下手,就这三国唯一的“中立国”就此覆灭,孟达一生屡次投机最后还是死在反复无常上,不得不说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你觉得孟达如果不泄密,能够反攻曹魏成功吗?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原因很简单,时机不到。
在刚开始,曹丕颇有些想统一天下的愿望,甚至还牛逼哄哄地去问贾诩,你看朕想统一天下,吴和蜀这俩软柿子先捡哪个捏?但贾诩是何等老谋深算的人物,一番话直接给曹丕浇了盆冷水:
攻取者先兵权,建本者尚德化。陛下应期受禅,抚临率土,若绥之以文德而俟其变,则平之不难矣。吴、蜀虽蕞尔小国,依阻山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议见兵势,据险守要,泛舟江湖,皆难卒谋也。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臣窃料群臣,无备、权对,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大意就是,你以为那俩是软柿子?非也,那都是硬骨头。咱们还是继续等待时机吧。
事实证明,贾诩的分析是非常正确的。魏国依仗北方富庶之地,综合国力超过吴蜀两国总和,但是最后魏(晋)一统三国,仍然是要像贾诩所言“俟其变”,才能一举成功。灭蜀,是因为蜀国黄皓乱政、民生凋敝;灭吴,则是因为吴主孙皓暴政、“人不自保”。
而在曹丕那个时代,这两国“变”了吗?没有。蜀国雄主刘备尚在,又有诸葛亮等一班文武辅佐;即便刘备驾崩,但诸葛亮立刻稳定了局面,蜀中甚至得到“大治”。吴国就更不用说了,孙权这位将来的老寿星还在盛年,手下陆逊、徐盛皆当世名将。就如贾诩所说,“臣窃料群臣,无备、权对”,这就是时机不到。
但是曹丕不听。于是三度伐吴皆铩羽而归,军队就是过不了长江天堑。打蜀国,终曹丕一朝,也就拿下一个孤悬在外的上庸。而且曹丕不打则已,打了几次,又把吴国和蜀国打到一块儿去了,“孙刘联盟”一致对抗魏国,又都是硬骨头,统一自然难上加难。
按照三国的走势,魏国的国力是越来越强,而吴蜀是越来越弱。由此可见,魏的强大和吴蜀的衰弱,是统一过程中缺一不可的条件。而在曹丕的时代,吴和蜀衰落了吗?显然没有,这又是时机不到。
魏国实力强,只能说明曹丕掌握了统一三国的基础,但何时在基础上更进一步,曹丕仅执政了七年,他永远无法等来这个机会。
好了,关于孤独三国和三国时代的“瑞士”中立国,魏蜀吴为什么说谁都不敢动它,上庸孟达真有十万人马吗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