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久章草在线中文字幕,以及写章草是靠秃笔的作用还是用毛笔的功力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用秃笔写章草一说,大约因《平复帖》而起。此帖的拙朴,大多数书法家认为是秃笔所写,笔者也赞同这种说法,但写章草不一定非用秃笔不可,而且最最重要的还在笔法。
我认为,要提高章草水平,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临帖是基础。要学好章草,首要是选好法帖,从传统入手,在古人的法帖中掌握其用笔、结体、章法及神韵。因章草衰落已久,古迹流传稀少,只有寥寥可数的几种摹刻和墨迹本。
如《急就章》,笔势沉着自然,格调高古,《出师颂》笔法严道朴实,简古流转,《月仪帖》用笔省捷流畅,渟雅质朴,《平复帖》和汉、晋简牍中带有章草笔意的书体也是很好的临本。
至于元明时期的赵孟頫、宋克、邓文原等人章草,都以纯熟的行草技法来写章草,缺乏
古意,但也不无参考价值。
碑帖选好后,就要认真读帖,临帖,分析理解,尽量体会书者的本意,起笔收笔,体势布局都要仔细琢磨,找出其规律,牢记在心,方能临写自如,得心应手。
2、练习是创作的途径,是临帖至创作的转换和过渡。临习章草,必须分析比较篆隶与章草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转换关系。知道某一笔画是对隶书某一笔画的概括和精减,只有将篆隶化入章草,才能得古抽稚雅之隶味。
临习时将篆隶笔法融入章草中,字形横向取势,运笔疾速有度,寄波磔于点画之中,在撇捺处见精神,逐步达到形神兼备。
3、先入帖后出帖,创作是临习的最终目标。临帖的目的是为了把古代书家的精华吸收到自己的创作中来,化古为己用。
入帖不易,出帖更难,章草创作不但要深入一家,而且要通会多家之法,融会贯通,熟练掌握其笔法、字法、章法和墨法,才能写出自家面目。
如果一味追求师承传统,跳不出前人走过的路子,基本功再好也只能是一个写字匠,所以,既要坚持传统,又要破旧立新,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作品来。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由来:简称《七姬志》。张羽撰文,卢熊篆盖,宋克书于1367年,当时他40岁。此志为小楷,原石久失。传世拓本不多,有翻刻本。此志章草笔意甚浓,笔画刚健,出锋尖利无比,书风古雅。像这样精彩的作品,唐宋以来都很少见,确属出类拔萃。
我觉得有三个原因:
一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二是嫉妒眼红恨;三是见谁喷谁。
第一种情况是正常的。田英章田蕴章两人都是练的欧体,欧阳询的字,而有的是偏偏不喜欢欧体,比如有人会觉得欧体小气,不如颜体豪放大气,或者觉得欧体没有赵体妍美,等等,这种情况就属于正常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纯是各人欣赏角度不同。
第二种情况,一般是有点基础的,或者自己也写得不错,但小肚鸡肠,见不得人好。这种人总以为“老子天下第一”,在他们眼里除了自己那几个狗爬字,别的字都不叫字。这种人不会只有眼红和嫉妒,没有羡慕(羡慕是褒义词,他们用不着)。
第三种情况见谁喷谁,这种人都懒得理。在他们眼里,王羲之的字都一身毛病。你点进他们的空间,发现这个世界处处残缺不全,天昏地暗,生不如死。所以他们喷下田英章田蕴章也就可以理解了,他们也喷我呢,我都懒得理。
本人习作,欢迎喷我,你是哪种??????
王羲之的《十七帖》是其晚年的草书代表作,虽为写给好友的手札书信,且前后时间长达14年之久,然而格调韵致却统一有致,实属难得。
《十七帖》是研究王羲之书法和学习草书的经典之作,其影响和书法价值不亚于王羲之的行书《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十七帖》如此经典和重要,自然就有了学习草书必临《十七帖》的说法,那么我们该如何临习《十七帖》?方法是什么呢或者说有哪些比较有效的方法呢?
〈王羲之《十七帖》〉
首先,临习一本字帖不能盲目地下笔临习,要知其然还是知其所以然,在书法学习中,有一个追根溯源的意识对于书法学习的促进和提高是至关重要的,《十七帖》是一本草书字帖,自然属于“二王”法书系列,所以从本质上来说,《十七帖》沿袭了王羲之一贯的不激不厉,中和典雅的风格。
王羲之的楷书行书也自成体系,是后世书家学习的典范,而且学习草书往往有一个油滑的毛病,究其根源就是楷书或者行书的根基没有打牢,导致草书油滑荒浮。
本着“楷如立,行如行,草如走”的学书规律,我们在临习《十七帖》时应该首先着眼于全局,而不是直接满足目地开始临习《十七帖》原文。
〈王羲之《十七帖》〉
怎么办呢?王羲之的楷行草可以说是三位一体的,楷书雅致,行书潇洒,草书没有狂放之态而显得中和典雅,具有极高的书法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
在学习《十七帖》之前,应该学学王羲之的楷书和行书,并且王羲之的楷行草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字形比较小,所以学习楷书和行书对于草书的学习是直接有益的。
从王羲之的楷书《黄庭经》《乐毅论》和《东方朔画赞》入手,再到王羲之行书《兰亭序》和《圣教序》再到他的草书,我想这是一个有着起承转合的过程,也是一个平和过渡的过程,不论是是有一定书法功底还是没有书法功底的人,我觉得都应该先学学王羲之的楷书和行书,先进入王羲之体系,便能最大程度地体会到王羲之的整体书法风格和学习方法。
特别是对于一些初学者,直接临习《十七帖》岂不是盲人摸象吗?所以最好先学学王羲之的楷书和行书,应该说这对于学习《十七帖》是以退为进的方法。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
上面我们所说的是临习《十七帖》要有全局意识,要贯穿于王羲之的书法体系,而对于《十七帖》这样一本经典的草书字帖,谈到如何临习的问题,最终还是要回到具体的技法问题上来,而技法问题不外乎就是笔法结构和章法。
一,临习《十七帖》的具体方法,首先分析笔法对于《十七帖》的笔法分析和学习,我们举几个典型的例子:
(1)长横
长横在草书中是比较少用的,因为长横往往容易与草书的流动性像抵触,但这并不能说明草书中没有长横,这也是为什么笔法要着重分析长横的原因。
《十七帖》中的长横一般都有露锋,且不是由粗到细,就是由细到粗,变化丰富,过渡自然,绝不显得呆板和厚重,这是临习《十七帖》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不然笔法不似,何谈神似呢?
〈草书的灵魂在于点画,因此对于点画的分析是学习草书的基本入门之法〉
(2)点
应该说点画在草书中是最多见的笔画之一,《十七帖》自然也不例外,重要的是把握点的不同形态以及位置,有时候点画往往是一个字的灵魂所在。
《十七帖》中的点也多为露锋入纸,显得灵巧,有些点画上下呼应,以显得浑然一体,有些点又并不强调呼应,而是呈现独立状态,这就是避免雷同或者避免重复。
(3)竖画
竖画一般分为垂露竖和悬针竖,在草书中也不例外,在《十七帖》中,垂露竖形态千姿百态,但总体来说写得比较粗重,而且显得浑厚有力,收笔圆中带方。
悬针竖则呈现左右摆动的姿态,收笔也呈现针状。
至于《十七帖》中的其他笔法,例如很多撇画,都是尽量避免雷同的,还有捺画很有特色,捺画转折带出钩也是很多草书的特点,对于这些特殊且重要的笔法,是我们在学习笔法时第一要注意的。
二,临习《十七帖》的具体方法,其次是分析结构首先我们分析了一些笔法上的问题,接下来自然就是结构了,结构对于任何一种书体都是至关重要的,草书也更是如此。
(1)点画照应
以点为主的草书要特别注意点之间的相互照应关系,草书的书写一般来说是比较快速的,有时候也不在乎笔顺,但是点画照应却是很关键的,第一是流畅,第二是要饱满,第三是要浑然一体,第四是要形态多变,把点画写得形态各异,方向角度并不雷同,才能体现出草书点画照应的结构关系。
〈点画照应,平衡端正也是草书典型特点所在〉
(2)平衡端正
有人说,平衡端正不是楷书等正书的结构特点吗?其实这又是一个误区,很多人以为草书就是东倒西歪的,其实不然,就拿《十七帖》来说,它依然承袭了王羲之中和典雅的风范,所以很多字都处理得平衡端正,造型也是紧凑中正,并且十分注意调节左右上下的平衡关系,既然这是一个误区,那么我觉得我们在学习《十七帖》草书的时候就应该着重观察和练习这个结构关系。
(3)虚实开合这个结构特点应该说是草书所共有的,在《十七帖》中则更加明显了,虚实是所有草书的特点,因为草书比行书更加流动流畅,牵丝映带自然牵连,有虚有实,虚实结合。
有开有合也是《十七帖》中一个很明显的结构特点,例如“信”字,左右没有连笔,似乎距离很远,但是整个看起来却是协调合理的。还有一些要么是上部紧下部松,要么是上部紧凑。下部离得远,看似松散,其实放在整篇中是协调一致的。
〈虚实开合,看似松散,实则一体〉
《十七帖》的结构和笔法一样,也还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地方,需要我们在具体临习中去具体加以把握,但是以上所举的例子却是比较典型的,也是可以通过这些例子起到管中窥豹的作用。
三,临习《十七帖》,还要把握整体章法气韵就《十七帖》的具体章法而言,它不是张旭怀素的那种狂草姿态,也不是章草那般严谨不苟,而是体现王羲之一贯的中和风格,中和之美,牵连有序,字体大小协调有度。
在临习一本字帖的时候,我一直主张要有一个全局的整体意识,比如临写《十七帖》的章法,我们应该看到《十七帖》少有大开大合,而是连绵不尽,典雅优美,字字珠玑,温润如玉,牵连并不复杂却能贯通整体,这是王羲之草书的高妙之处,也是我们临习章法时应该加以把握的。
在章法临习时,还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十七帖》虽为草书,但是字字紧密,并不狂放奔突,有些地方在章法布局上来看,又纯粹是章草的风格气韵,有些地方又连绵不绝,这就是章法布局上的有断有连,在学习《十七帖》章法布局时,应特别重视。
综上所述,学习《十七帖》这样一本经典法帖,不应该盲目下手直接临写,而是应该以退为进,先打一打王羲之书法的楷书和行书基础,再临习草书便能自然过渡,其次是在笔法结构和章法方面应该抓住其典型特征,举一反三,力求对《十七帖》有全面深入的把握,学习起来便事半功倍了。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感谢关注存希斋书法,欢迎大家评论留言!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