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Tags: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bh穿越 冷皇的废后,以及“明朝最牛皇叔”朱瞻墡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他是朱棣的孙子、朱瞻基的亲弟弟,是明朝最会自保的人。他3次被推上皇位,3次全身而退,历经7朝,享藩王的最高礼遇,高寿而终。他曾提议掘皇后坟,当朝皇帝拍手叫好:“好,挖!”
他就是朱瞻墡,又被称为明朝“最牛皇叔”。
他是朱棣的孙子,父亲是朱高炽,母亲是张皇后,在家中兄弟排行中,他排第五。
1424年,18岁的朱瞻墡,被爷爷朱棣册封为襄王。此时,朱棣钦定的太子,是父亲朱高炽,而朱棣中意的皇位继承人,是哥哥朱瞻基。
朱瞻基是皇太孙,自小备受宠爱。
朱瞻墡也受宠,但从排行来看,皇位似乎与他没有半点关系。
可命运就是眷顾他,给了他无数次当皇帝的机会,但朱瞻墡不仅一次都没争取,反而跑得特别快,好像皇位是烫手的山芋一样。
临危受命,2次监国按照明朝的规矩,非储君不可监国。
朱棣很喜欢皇太孙朱瞻基,便时常让他监国。而对于朱瞻墡而言,哥哥地位稳固,自己只要当个安稳的藩王,过逍遥日子即可。
但变故总是来得很突然。
1424年,朱棣去世,朱高炽登基,立儿子朱瞻基为太子。
之前,朱棣为了守国门,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但南京还有很多遗留问题,比如,中央机构突然搬迁,南方权贵和地方豪强都需要安抚。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朱高炽不顾大臣劝阻,执意把太子朱瞻基派去了南京监国。
在朱高炽的计划内,他希望儿子在外建立功勋,回来后就能稳坐皇位。
但他低估了自己的身体,称帝不到1年,他就重病不起,突然去世。
此时,朱瞻基还在南京,收到消息,火急火燎往回赶。但此时,汉王朱高煦想要夺位,预谋半路截杀朱瞻基,自己当皇帝。
而更为关键的一个问题是:国不可一日无君。
朱高炽去世后,朱瞻基没回来,此时,国家朝政,谁来处理?
荣登为太后的张皇后,当机立断,定下了自己的五儿子,也就是本文的男主人公——襄王朱瞻墡。
大学士杨士奇记载:“仁宗宾天,夏忠靖公受顾命。时宣宗为皇太子,监国南京,中外汹汹,有汉庶人之忧。太后以公东宫旧辅,凡军国事悉命公裁处。公密谋急迎驾还京。驾将至,群臣出迎,太后密命公留佐襄王监国。
为了稳固朝堂,张太后做了2件事:
第一,封锁朱高炽的死讯,暗中通知太子朱瞻基回北京。第二,授意襄王朱瞻墡监国,处理国家朝政。张皇后有3个亲儿子,当时,除了朱瞻墡,还有三儿子朱瞻墉也在京城。但太后没有选择朱瞻墉,可见,襄王朱瞻墡应该有过人之处。
不过,说实话,张太后的处理方式,并不高明。
在明朝,“监国”非储君不可为,此外,藩王有自己的领地,若是再监国,极有可能威胁皇位。
另外,此举极容易引起朱瞻墡兄弟不和。
不过,事急从权,当时可能也没有其他的好办法。
不久,朱瞻基逃过汉王追杀,回到北平登基称帝,而朱瞻墡则退回藩王的位置,开开心心当自己的逍遥王爷。
朱瞻基没有对五弟表示任何怀疑,甚至非常信任他。
后来,朱瞻基决定平定汉王之乱,再次任命朱瞻墡监国。
朱瞻墡恪守本分,遇到机密的事,都会快马加鞭,请示朱瞻基,只有最着急的事情,需要马上做出决断的时候,他才会表达自己的态度。
《明史》宣德元年八月,宣宗平汉,命郑、襄二王居守。
朱瞻基大胜归来,将2岁的长子朱祁镇立为太子,并将弟弟朱瞻墡的封地改为长沙,自此,藩王各就各位。
按照历史的发展,朱瞻墡的一生,应当和皇位无缘。
但事实上,他却实打实卷进皇位风波整整3次。
按理说,卷进皇位风波,要么功成名就,要么舍身成仁,但朱瞻墡每一次都安稳下床,保住了一生的荣华富贵。
他是怎么办到的?
第一次皇位之战,上奏表示自己“无德无能”公元1435年,朱瞻基突然驾崩,年仅38岁,此时,太子朱祁镇只有9岁,还是个智力、身体的发展都略慢于同龄人的孩子。
这样黄口小儿,要怎么当皇帝,治理国家?
就在这特殊时期,有人提出,应当采取“兄终弟及”的方式,让湘王朱瞻墡登基为帝。甚至有传言,这是张太后的意思,毕竟,襄王朱瞻墡可是她的亲儿子,文才武略不输朱瞻基。
一时之间,大臣们诚惶诚恐,也不拥立太子了,而是明哲保身,等着太后发话。
此时,只要张太后有意拥立儿子朱瞻墡,这皇帝之位,大概率就要落到朱瞻墡的身上。
但最后,张太后诏令群臣,直接指着朱祁镇说:“这就是大明的新天子!”朱祁镇这才坐上的皇位。
《明史·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宣宗崩,英宗方九岁,宫中讹言将召立襄王矣。太后趣召诸大臣至乾清宫,指太子泣曰:“此新天子也。”君臣呼万岁,浮言乃息。
而远在长沙的朱瞻墡,也听闻这一风波,他连忙上奏,表示自己无德无能,不敢觊觎皇位。
等他的诏书送达京城时,朱祁镇早已登基。
虽然叔叔没有觊觎皇位,但朱祁镇还是有所怀疑,便下令,将他的封地从长沙,改为襄阳。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是太皇太后张氏下的命令,毕竟,她活着时,军政大权都把握在自己手里,一直到张氏去世,明英宗朱祁镇才掌控皇权。
对于迁移的安排,朱瞻墡没有丝毫怨言,乖乖去了封地,并且尽可能少参与朝政,关起门来,依旧过着逍遥王爷的生活。
第二次皇位风波,滴水不漏,不得罪任何人自从太皇太后去世,朱祁镇就仿佛脱缰的野马。
他想当战神,一心效仿太爷爷朱棣、父亲朱瞻基北征。结果,这一北征,就在土木堡一战中被瓦刺俘虏走。
堂堂大明朝的皇帝,居然成了瓦刺的人俘虏,这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当时,瓦剌太师也先,想要用朱祁镇的性命要挟大明朝给钱赎人。但孙太后(朱祁镇的亲生母亲)一口回绝:“别想威胁我大明!”
此后,孙太后带着群臣,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并商议另立新帝。
那么,到底拥立谁当皇帝呢?
此时,已经成为皇叔的朱瞻墡,再一次被推了出来。
他是先皇朱瞻基的胞弟,也是正统嫡出,素来有贤德的名声,在宗室之中也有很高的威望,是成为新皇帝的最好人选。
这是朱瞻墡距离皇位最近的一次,但得知消息,朱瞻墡吓得魂都没了。
他连忙上奏:“英宗有儿子、有弟弟,立我与礼不合,不如立皇长子为皇帝,让朱祁钰来监国,然后请有勇有谋的人,去救英宗回来。”
《明史》英宗北狩,诸王中,瞻墡最长且贤,众望颇属。太后命取襄国金符入宫,不果召。瞻墡上书,请立皇长子,令郕王监国,募勇智士迎车驾。
皇叔就是皇叔,这奏折写得滴水不漏,没有得罪任何一方,还表达出自己无心皇位的意思。
你看,朱祁镇的弟弟郕王监国,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当太子。
这样,两不得罪,也不会招致明英宗朱祁镇的怨怼。
而事实上,最终,孙太后又答应于谦,把郕王朱祁玉立为了皇帝,即明景帝。
这一次夺位风波,朱瞻墡靠着写奏折,把自己择得干干净净,保住了荣华。
第三次皇位风波,靠掘皇后墓,保住性命朱祁玉即位后,瓦刺太师见占不到便宜,把朱祁镇带回蒙古。
由于也先的母亲是汉人,是被也先父亲虏来的女子,后来,也先争气成了首领,她也就成了瓦剌地位最高的女人。
当她得知,儿子居然把明朝皇帝抓了,当即要死要活,要和朱祁镇同生共死。
也先没办法,只能好吃好喝供着朱祁镇,后来,他干脆把朱祁镇给放了回去。
但在蒙古没受虐待的朱祁镇,一回大明,就遭到了弟弟朱祁钰的折磨。
他被尊为太上皇,但实际上被朱祁钰软禁了起来。
当年,朱祁钰称帝时,答应孙太后,绝对不动侄子朱见深的太子位,可最终,他还是改立了自己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很可惜,朱见济寿命太短,早早夭折。
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依旧没有合适的皇储,但他又不愿意让哥哥的儿子朱见深当太子。
这一次,皇叔朱瞻墡再次成为皇位的候选人。
甚至,朱祁钰直接放出话,要把皇位传给皇叔朱瞻墡。
被软禁的朱祁镇,彻底被激怒了:“你都没有儿子了,居然还不把皇位传给我儿子!”
这一年,朱祁镇发动了夺门之变,从太上皇变为了皇帝,成功再度坐上皇位。
他登基后,把朱祁钰的一干心腹大臣全部下狱,而无端被卷入皇位之争的朱瞻墡,也受到了怀疑。
《明史》英宗复辟,石亨等诬于谦、王文有迎立外籓语,帝颇疑瞻墡。
朱瞻墡知道,这一次,可能和以前任何时候都不同了。
朱祁镇经历了土木堡之变,又在南宫被囚禁了好几年,早就已经是惊弓之鸟,宁可错杀,不愿放过。
为了保命,朱瞻墡开始了神操作。
一方面,他派人把以前写的折子找出来,让朱祁镇看见,自己曾经拥立过他的儿子为皇帝;另一方面,他开始上奏,称明景帝朱祁钰的杭皇后,墓葬规模太过,有违祖制,应当被处理掉。《明英宗实录》:(襄)王还,上章言郕王葬杭氏,明楼高耸,僣拟与长陵、献陵相等。况景陵明楼未建,其越礼犯分乃如是,臣不胜愤悼!
杭皇后,是《女医明妃传》中谈允贤的原型,也是明景帝朱祁钰的第二任皇后。
早夭的太子朱见济就是她的儿子。
她是民间女子,几年时间,就成了皇后,生下的儿子也被册封为太子。她去世时,明景帝破例让她先入太庙,为她修建规模庞大的“寿陵”。
本来,明英宗朱祁镇犯不着和女人过不去。
但杭皇后的儿子朱见济,抢了他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就算朱见济早夭,朱祁镇心中这口气也没消。
为了给朱祁镇消气,朱瞻墡便想了这么个阴损的招数。
果然,看了朱瞻墡的上奏,朱祁镇下令,废掉杭皇后“肃孝皇后”的谥号,毁掉杭皇后的陵墓。可怜的杭皇后,不仅陵墓被毁,就连尸骨都找不到了。而在史书中,她的皇后地位也不复存在。
打扰一个死人,终究不是什么高明的法子。
但朱瞻墡此举,彻底让朱祁镇相信他是自己人,相信他对皇位没有心思,自此对他信任有加,几度重用。
临别之时,皇叔朱瞻墡嘱咐朱祁镇,希望他“少刑狱,少税敛”。
其实,在皇叔朱瞻墡心中,当不当皇帝,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百姓是不是过得好,国家是不是长治久安。
公元1478年,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已经当皇帝14年,朱瞻墡去世,享年73岁。
【写在最后】在朱家的血脉中,皇叔朱瞻墡是罕见高寿之人。
他的父亲朱高炽,48岁去世;他的大哥朱瞻基,36岁去世;他的三哥朱瞻墉,35岁去世;他的四哥朱瞻垠,15岁去世;他的六弟朱瞻堈,47岁去世;他的七弟朱瞻墺,37岁去世,他的八弟朱瞻垲16岁去世,九弟朱瞻30岁病逝,十弟朱瞻埏22岁去世……
两个侄子朱祁镇、朱祁钰也都没活过他,朱祁镇37岁去世,朱祁钰29岁去世。
或许,他长寿的秘诀,就在于心平气和守规矩,从未妄想皇位。
史书对他的评价很高:
“王小心清慎,笃于孝敬,尤为诚孝昭皇后所钟爱。然能守礼法,远嫌疑,故虽有异议,不为上下所疑,卒能安荣寿考以终其天年。”(取自《明宪宗实录》)
不存非分之想,安安心当个闲散王爷,谨守立法,这或许是朱瞻墡的保命法则吧。
安安分分当个闲散王爷,富贵荣华,衣食无忧,也未必比当皇帝差。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清朝在建立初期时,后宫嫔妃并没有明确的规制。直到康熙时期才明确了具体的等级和位份。清朝嫔妃晋升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怀孕晋升、生子晋升、受宠晋升、立功晋升、皇太后提拔、侍君久且忠心。
清代后妃制度的建立: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时,除了正妻称为大福晋(大妃)外,其他嫔妃都称为侧福晋或是庶福晋,并无地位高低之分。皇太极继位初的天聪时期也因循此例,但是崇德改元之后,由于皇太极正式称帝,依照明朝礼制,所以其原本称为大福晋的正妻改称为皇后,除此之外,皇太极还大封了五宫后妃,除清宁宫皇后外,还有关雎宫宸妃、麟趾宫贵妃、衍庆宫淑妃、永福宫庄妃,崇德时期的这五宫后妃是皇太极后宫中地位最高的五位后妃,其余嫔妃地位不可与之比肩。到了顺治帝时期,除了皇后之外,顺治帝又将自己宠爱的董鄂氏封为了清王朝开国的第一位皇贵妃,而除此之外,其余嫔妃,都是没有封号的庶妃,康熙帝的生母佟佳氏在顺治时期也是一个没有封号的庶妃,宫中人称其为佟妃,康熙皇帝即位后根据满洲实际情况,又结合明朝的经验,建立了完善的后妃制度,康熙皇帝将后宫嫔妃分为八个不同等级,同时又将每个等级的人数做了明确的规定:其中由高到低依次为皇后一人、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至此清朝后妃制度趋于完善,此制度历经二百余年,直到清朝灭亡废止。
清朝后宫嫔妃的晋升:1、因怀孕生子晋升:
清朝汲取了明朝对于皇子教育失败的教训,因此从建国伊始就非常注重对皇子的教育,而作为诞育皇子的后妃,皇帝通常也是不吝赏赐的,清朝不乏一些因为诞育子嗣而得到晋封的,让你们都知道子凭母贵,殊不知,更有母凭子贵之说,尤其是到了清朝后期,由于皇帝普遍子嗣稀少,因此后妃如若是能诞育皇子,那么晋升之路将会更快更好。最典型的就是还在做懿嫔时的慈禧太后,因为生育了咸丰帝即位以来的第一个皇子,因此被升为懿妃,随后又被升为懿贵妃,成为了咸丰一朝的第一位贵妃,在宫中地位仅次于皇后钮祜禄氏。
2、因受宠晋升:
清朝的后妃中,晋升最快的就是那些因为深受皇帝宠幸的后妃,道光朝的孝全成皇后和咸丰朝的孝贞显皇后就是最典型的两个例子。孝全成皇后于道光二年入宫,初封全嫔,三个月后升全妃,一年后以十七岁稚龄超越道光帝所有老资格嫔妃成为仅次于孝慎成皇后的全贵妃,而后又升为摄六宫事皇贵妃,直至母仪天下的皇后,而这看似漫长艰难的晋升之路,孝全成皇后只用了短短十二年时间,对于绝大多数嫔妃来说,这样的晋升可能是他们一生都无法达到的,如果你觉得孝全成皇后的晋升速度很快,那么下面的孝贞显皇后的晋升之路就更让你瞠目结舌了。孝贞显皇后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慈安皇太后钮祜禄氏。慈安太后于咸丰二年入宫,初封贞嫔,一个月后越过妃位直接被晋封为贞贵妃,立为贵妃后的一个月更是越过皇贵妃之位直接晋封为皇后,从一个五等的嫔升为一等的皇后,慈安太后仅用了不到三个月时间,这样的晋升速度在清朝也是空前绝后的,这也足见咸丰皇帝对于钮祜禄氏的宠爱。
3、因皇太后提拔:
皇帝虽然是天下之王、万民之主,但是后宫之中的事情除了皇帝外,还有一位是更有权力的,这就是皇太后,一些嫔妃凭借皇太后的宠爱的信赖得以被晋升,乾隆皇帝的继后乌拉那拉氏就是因为皇太后的赏识和提拔而升为皇后的。乾隆十三年,乾隆帝的结发妻子富察皇后病逝,中宫之位空悬,乾隆皇帝生母崇庆皇太后非常喜爱娴贵妃辉发那拉氏,所以在其提议下,娴贵妃被升为摄六宫事皇贵妃,成为了清朝开国以来第一位摄六宫事皇贵妃,一年多之后的乾隆十五年,经皇太后提议,乾隆皇帝下旨将皇贵妃辉发那拉氏册为皇后,辉发那拉氏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断发皇后”,实事求是的讲,乾隆皇帝对那拉氏的感情很一般,如果不是皇太后提议,恐怕乾隆不会立其为皇后,
4、因侍君久且忠心而晋升:
在清朝后妃晋升还有一种,那就是因为侍奉君王时间长,并且忠心的原因而被晋升的,种晋升还分为皇帝晋升和新帝晋升,但是无论这两种晋升方式的哪种,唯一一样的就是,这些嫔妃基本都不受宠,她们的晋升都是因为超长待机的老资历而被赏赐性的提拔。康熙朝的定妃万琉哈氏和乾隆朝的婉妃陈氏都属于此类。定妃万琉哈氏在康熙二十四年时生下皇十二子胤祹,然而却多年没有名分,直到康熙五十七年时,已经五十八岁的万琉哈氏才因为“侍奉皇帝多年均称淑慎”而被升为定嫔。而乾隆朝的婉妃陈氏也是如此,陈氏在乾隆十三年时被升为婉嫔,之后她在嫔位上呆了整整四十六年,直到乾隆五十九年老皇帝即将退位的前夕,才被晋升为婉妃,此时的陈氏已经年近八十岁,这种晋升的象征意义明显大于实际意义,皇帝对她们的晋升也是礼仪性的,根本谈不上恩宠。
清朝后妃的晋升之路其实并不容易,很多嫔妃入宫几十年都升不到一宫主位,还有一些嫔妃因为犯错或者触怒皇帝而被连降数级,像是孝全成皇后或是孝贞显皇后那样火线提拔的嫔妃实在是太少了,绝大多数后宫的女子都是熬白了头都没有得到晋升。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我在风花雪月里等你》是超级大坦克科比写的一本非常虐心的都市言情小说,本书文笔特别好,故事情节丰富,人物性格饱满。讲述了米高、叶芷、杨思思之间的虐恋故事。
我们都在假装着悲伤,然后安慰着另一个悲伤的人……直到有一天,我去了另一座城市,才终于明白:哪有假装出来的悲伤,上海也好,大理也罢,城市灯火通明,孤寂的却只有人心!
直接回答:武则天之后是皇帝是唐中宗李显,有意思的是武则天之前的皇帝也是他。
下面容我细说:
高宗死后,太子李显就即位了,但是朝政大权都控制武则天手里,他估计是出于和母亲抗衡的目的,大肆重用自己的妻子娘家的人,先把自己岳父提拔为豫州刺史,有人反对,他口无遮拦说我还要把皇位传给他呢,你管得着吗?武则天当即以这个为借口将他废为庐陵王,并赶出京城。
武则天先立李旦为帝,然后借机自己上位,李旦成为皇嗣。
武则天当了皇帝之后,把皇位传给武家的人还是李家的人成了她最为纠结的问题。
她先把李旦改姓武,让他做皇嗣而不是皇太子,就表明了她的犹豫。
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这时候非常受武则天喜欢,他就瞄准了接班人的位置,他顺风顺水明显处于优势位置。
皇帝的位置能传到李家而不是武家,一个原因是对手太菜。
当时武承嗣先雇佣一批人到皇宫请愿,带头人叫王庆之,武则天很喜欢。就找来岑长倩等一干大臣商量,大家都说不好,武则天并没有听,后来反倒这些大臣一个个倒霉。武承嗣就蹬鼻子上脸让王庆之接二连三去闹,武则天烦了,找来一个叫李德昭的人去收拾他一顿,李德昭是个忠心李家的大臣,就顺手把这个王庆之给打死了。
李德昭当时是凤阁侍郎,他对武则天说“天皇,陛下之夫;皇嗣,陛下之子。陛下身有天下,应当传给子孙作为万代家业,怎么可以让侄子作为后嗣呢!自古以来没有听说侄子当皇帝会给姑姑立庙祭祀的!况且陛下受天皇临终托付,如果将天下交给武承嗣,那天皇得不到祭祀,可要变成饿鬼了。”
祭祀在古代是一件大事,姑姑对于侄子都是外人,谁家也不会立牌位供奉姑姑的,武则天不能不考虑。
李昭德说:“侄儿对于姑姑,怎么能比得上儿子对于父亲亲近?儿子还有杀死父亲的,何况侄儿呢!武承嗣既陛下之侄,为亲王,又为宰相,权侔人主,臣恐陛下不得久安天位啊!”
武则天听从了他的话,就罢免了让武承嗣宰相的位置,任命李昭德为相。
再后来帮助了李家的人就是狄仁杰了。
狄仁杰也说:“太宗文皇帝栉风沐雨,亲冒锋镝,平定天下,传之子孙。高宗大帝将两个儿子托付陛下。陛下现在却想将国家移交给外姓,这也太违背天意了吧。何况姑侄与母子相比哪个更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之后,配食太庙,子子孙孙会永远祭祀您。要是立侄呢?从古到今,臣没听说过侄儿做天子后在太庙里祭祀姑姑的。”
后来武则天做了一个梦,梦到一只鹦鹉,但是两个翅膀都折了,想要飞怎么也飞不起来。武则天就找到狄仁杰,让他解梦。狄仁杰说:“陛下姓武,鹦鹉就是寓音,两翼便是两子,陛下将二子保全,两翼自然复振了。现在庐陵王还在外面,是不是应该把他接回来呢?”
这时候武则天已经七十五岁了,她的心思已经活泛了,这时候偏偏契丹人造反,打出来的口号是“何不归我庐陵王?”
有个叫吉顼的人甚至劝说武则天的两个男宠张昌宗和张易之给武则天吹枕头风。
由于以上的种种原因,武则天将庐陵王李显接了回来。但是她还是没有最后下定决心来将皇位传给李家。
中间又发生了很多事,武则天看不了别人在他们武家人面前嚣张,例如吉顼被贬出朝廷,武则天晚年最信任的人是张昌宗和张易之兄弟,他二人诬告,居然能逼着李显杀死儿子和女婿,就因为儿子和女儿议论了两句张家兄弟。
最后起决定作用的人是丞相张柬之。
他领导了一场神龙政变,逼着武则天把皇位让给了李显。
为什么是李显而不是李旦呢?
大概因为李显这个人窝囊,当年他想把老丈人提拔我刺史和丞相,现在一心依靠老婆,他当了皇帝之后非但不去抑制武家的势力,反而其乐融融,他老婆和武三思通奸,他也不管。最终被老婆毒死。
他万万没想到他的弟弟李旦有个能干的儿子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把李旦扶上了皇位,两年后李旦将皇位禅让给了儿子。
有个搞笑的说法,李显是六味帝王丸,因为他自己是皇帝,父亲(唐高宗李治)是皇帝,妈妈(武则天)也是皇帝,弟弟(唐睿宗李旦)是皇帝,儿子(唐殇帝李重茂——追认的)是皇帝,侄子(唐玄宗李隆基)是皇帝。
锦翼系悟空问答签约作者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