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还对精华布衣1234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精华布衣1234的知识,包括精华布衣123456今天正版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安徽
濠州钟离东乡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朱重八、朱兴宗。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人。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朱重八、朱兴宗。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人。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年号“洪武”。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入皇觉寺,云游四方,增长见闻。二十五岁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占集庆路,改名应天,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称吴王。他陆续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并在吴元年(1367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为号召,派遣徐达、常遇春举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即皇帝位于应天府,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同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其后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全国。朱元璋在位期间,政治上,强化中央集权制度,废除丞相,行中书省,设三司分掌地方权力,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减免赋税,丈量全国土地,清查户口等;文化上,紧抓教育,大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对外关系上,确立“不征之国”。在他的统治下,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七十一岁,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明孝陵。传位太孙朱允炆。
朱元璋的故乡是安徽省,凤阳县,朱元璋在参加农民起义军之前,一直在安徽凤阳县生活,他建立明朝的时候曾经想过把都城设在安徽,因为种种原因,最后把都城建在了南京。
安徽省。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398年),字国瑞,原名朱重八、朱兴宗。天历元年(1328年),朱元璋出生在濠州钟离县(今安徽省凤阳县),他的生父朱世珍和生母陈氏共诞下四子,朱元璋行列第四。
朱元璋祖籍是安徽省凤阳县,明朝建立以前属于濠州钟离。为历史通衢要地,是安徽省四大历史名镇之一,地处淮河中游。
朱元璋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反抗元朝, 后于1368年初,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是安徽省。安徽,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因江南省东西分置而建省,因安庆府为当时安徽境内的政治中心,徽州府经济发达,故取两府首字而得省名。因境内有皖山(现天柱山、古南岳)、春秋时期有古皖国而简称皖。
朱元璋的故乡是安徽省凤阳县,属于滁州市。明朝的时候凤阳划区面积很大,称为凤阳府。旁边是徽州府,可见凤阳当时的地位。
朱元璋故乡是安徽省。朱元璋出生于安微省的凤阳县。凤阳县面积1234平方公里,人口68.54万人。是我国农业农村农村的一面旗帜。
朱元璋的故乡是濠州,就是今天的安徽省凤阳县。在当时属于江南行省,当时属于元朝统治末年,朱元璋靠投奔郭子兴一步步成长为义军头领并最终奠定大明王朝。
安徽省。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乡是安徽省凤阳县,他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年幼时丧父母,后出家为僧,然后加入起义军反击元朝的暴政,最后推翻元朝统治,打败各个割据势力建立明朝,称为明太祖。
安徽!
朱元璋出生于安徽省凤阳县(元朝叫濠州),祖籍江苏沛县城南朱庄,始祖朱期昌1148年北宋南渡迁江宁府句容县通德乡(朱家巷),至第七世朱初一(朱元璋祖父)迁江苏盱眙第八世朱世珍(朱元璋父亲)迁安徽钟离(今凤阳县大庙镇)。朱元璋小名“重八”,至朱元璋确是第九代了(如常遇春父常六六,祖父常重五,曾祖父常四三,高祖父常三一。安徽怀远常氏1157年北宋南渡自南阳镇《山东微山湖北南阳湖中一岛屿,应属滕县。》迁怀,至常遇春是第七世。)。朱元璋的先祖也居住在微山湖西部丰县沛县一带,从北方南迁,也应该在那个年代。
山东概况 山东省简称鲁,地处黄河下游,黄海、渤海之滨。春秋战国时为齐、鲁等国地。大秦置济北、胶东、琅岈等郡,汉属青、兖、徐州,金为山东东西二路,明置山东布政使司,清为山东省。现辖2地区、15地级市、33县级市、61县。约60个市县对外开放。全省面积达15万多平方千米。省会济南。 山东省概况 山东省是中国东部沿海的一个重要省份,位于黄河下游,东临渤海、黄海,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西北与河北省接壤,西南与河南省交界,南与安徽、江苏省毗邻。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相对,环抱着渤海湾。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山东省成为沿黄河经济带与环渤海经济区的交汇点、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的结合部,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山东省在北纬34度25分至38度23分、东经114度36分至112度43分之间,东西最长约700公里,南北最宽420公里,陆地总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居全国第十九位。 山东省的地势,中部为隆起的山地,东部和南部为和缓起伏的丘陵区,北部和西北部为平坦的黄河冲积平原,是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山东省的最高点是位于中部的泰山,海拔1545米;最低处是位于东北部的黄河三角洲,海拔2米至10米。山东省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平原、盆地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3%;山地、丘陵约占34%;河流、湖泊约占3%。 山东省境内河湖交错,水网密布,干流长5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0多条。被誉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黄河自西南向东北斜穿山东境域,流程610多公里,从渤海湾入海。著名的京杭大运河自东南向西北纵贯鲁西平原,长630多公里。其他比较重要的河流还有徒骇河、马颊河、沂河、沭河、大汶河、小清河、胶莱河、淮河等。山东较大的湖泊有南四湖和东平湖。南四湖由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和南阳湖组成,总面积1375平方公里,为中国十大淡水湖之一。 山东主要的山脉有泰山、蒙山、崂山、鲁山、沂山、徂徕山、昆嵛山、九顶山、艾山、牙山、大泽山、孟良崮等。 山东省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全省年平均气温11度—14度,年平均降水量550毫米—950毫米,无霜期沿海地区180天以上,内陆地区220天以上。 山东自古就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区之一。公元前21世纪夏朝时期,东夷各 部族就活跃在山东地域。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前11世纪)早期的活动中心在今山东西南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著名的齐、鲁两国是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256)在今山东境内最大的诸侯国。由于齐、鲁两国发达的经济、政治、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影响,所以山东又称“齐鲁之邦”,并以“鲁”为山东省的简称。 山东作为地理名称始于战国时期,当时,泛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山东作为政区名称,始于金代(公元1115——1234)。元朝(公元1206——1368)置山东道,明朝(公元1368——1644)设山东布政使司,形成与今天山东省大体相同的版图,大部分县名沿用至今。清朝(公元1616——1911)正式设山东省,治所在济南府。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次调整,山东省形成了目前的行政区划。山东省现辖17个市,139个县、县级市和市辖区。 山东省的省会济南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因泉水众多,被称为“泉城”。位于山东半岛东部的青岛为副省级全国计划单列市,是著名的海滨城市,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水上项目的协办城市,是山东省对外开放的“龙头”。 山东省人口9041万人,居全国第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数的39.2%。 山东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省份,共有39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0%以上。在少数民族中,回族人口最多,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95%左右,其余为满、蒙、朝鲜、壮、土家、高山、纳西、维吾尔、白、黎、苗、俄罗斯、锡伯、布衣、侗等民族。在山东,回族、满族、蒙古族有聚居或杂居的村镇、社区,其他民族没有固定的聚居村落或社区。 山东省是我国10个沿海省市之一,地处黄河下游,大致介于北纬34°22′52〃至38°15′02〃(岛屿达38°23′N),东经114°19′53〃至122°43′之间。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带,计跨纬度3°52′10〃、经度8°23′07〃。南北最宽处距离约420公里,东西最长处距离约700公里,使山东自然地理的东西差异远比南北差异明显。 山东东临海洋,西靠大陆。水平地形分为半岛和大陆两部分。东部的山东半岛突出于黄海、渤海之间,隔渤海海峡与辽东半岛遥遥相对。庙岛群岛屹立在渤海海峡,是渤海与黄海的分界处,扼海峡咽喉,成为拱卫首都北京的重要海防门户。西部大陆部分自北向南依次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4省接壤。 山东省气候温和,雨量集中,四季分明,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偏南风,炎热多雨,冬季刮偏北风,寒冷干燥;春季天气多变,干早少雨多风沙;秋季天气晴爽,冷暖适中。全省气候地区差异东西大于南北。 山东省年平均气温11℃-14℃,由南而北,自西向东递减。 鲁西南平均气温多在13℃以上,济南、枣庄等地达14℃以上,胶东半岛、黄河三角洲最低,多在12℃乃至11℃以下。一月份全省平均气温-1~-4℃,七月份全省平均气温24~27℃。山东各地冬季最长,一般为140~165天,夏季次之,约为72~108天,春、秋两季较短,约为50~70天。 山东作为地理名称始于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当时泛指崤山或华山以东的地区。山东作为政区名称,始于金代(公元1115年-1234年)。元朝(公元1206年-1368年)置山东道,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设山东布政司,形成与今天山东省大体相同的版图,大部分县名沿用至今。清代(公元1616年-1911年)正式设山东省,治所在济南府。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次调整,山东省形成了目前的行政区划。 山东省现辖17个市地,139个县、市、区。其中地级市15个、地区2个、县级市33个、市辖区45个、县61个。山东省人口共8780多万,仅次于河南省,居全国第二位。 山东人文旅游资源众多而奇特,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自古以来就是全国的文化发达地区。山东文物古迹众多,山川风光秀丽,构成了独特的旅游风景线。全省有: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1处——泰山,世界文化遗产1处——孔府/孔庙/孔林,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3处——泰安的泰山、青岛的崂山和胶东半岛海滨。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107处,其中国家级27处,省级397处,拥有历史文化名城14座,其中国家级6座。有馆藏文物60多万件。 全省近千处旅游景点,基本形成了6大旅游区:济南、泰安、曲阜延伸到邹城的“山水圣人”旅游区(曲阜圣地之旅);以青岛、烟台、威海为一体的海滨旅游区;以潍坊市区为中心,以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民俗风情为主体的民俗旅游区;以淄博齐国故城、殉马坑、蒲松龄故居为主体的齐文化旅游区;以黄河入海奇观和原始风貌为特征的东营黄河口旅游区;以水浒故事为主线,梁山、阳谷为重点的“水浒”旅游线。山东还推出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潍坊国际风筝会、泰山国际登山节等旅游节庆活动,开办了孔子文化游、孔子家乡修学旅游、齐鲁民俗旅游、书法旅游、烹饪旅游、钓鱼旅游等30多项专项旅游活动。山东省的基本情况
宰相刘罗锅 (1994) .... 和珅
梦断紫禁城(2001) .... 和 珅
铁齿铜牙纪晓岚1 (2000) ....和 珅
铁齿铜牙纪晓岚2(2002) .... 和 珅
布衣天子(又名:《双龙会》) (2003) .... 和 珅
铁齿铜牙纪晓岚(三) (2004) .... 和珅
沧海百年 (2004) .... 和珅
铁将军阿贵(2005) .... 和珅
少年嘉庆(2006).... 和 珅
铁齿铜牙纪晓岚4(2008)....和珅
《宰相刘罗锅》、《铁齿铜牙纪晓岚》1234部、《梦断紫禁城》、《布衣天子》除了以上作品以外王刚老师还在《沧海百年》、《铁将军阿贵》中扮演过和珅
从张廷玉到李公麟,从左光斗到方苞,桐城名人何其多。
虽然如今的同层名不见经传,但历史上的桐城名人辈出,尤其是在明清时期,桐城派盛极一时出了很多的文豪大家,在当时相当具有影响力。
不过有句话叫“枞阳出人,桐城出名”,历史上的桐城与枞阳属于同一个县,当年很多记载中出身桐城的名人里,有相当一大部分都属于如今的枞阳地界。
张廷玉
张廷玉是清朝雍正时期的重臣,其父亲张英乃是康熙帝时代的文华殿大学士。
康熙三是九年,张廷玉考中进士进入南书房,雍正帝登基后,深受器重信任的张廷玉步步高升一直做到了殿阁大学士之首的保和殿大学士与首席军机大臣。
整个张氏家族都非常显赫,张廷玉家祖孙三代都入值内廷,满门朱紫。
雍正帝驾崩时,张廷玉与鄂尔泰、庄亲王一起被任命为顾命大臣。
乾隆帝登基后,对于当年雍正时期的旧人多有打压,张廷玉也不能幸免,不过张廷玉最终还是按照雍正帝遗诏,得以配享太庙,成为清代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
李公麟
宋代最著名的画家之一,因其常年居住在桐城的龙眠山,号龙眠居士。
李公麟出身桐城当地的望族,家中非常富有而且典藏很多,所以使得李公麟从小就博览群书擅于诗文作画等等,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私交甚厚。
不管琴棋书画还是诗词歌赋,李公麟无所不通也无所不精,尤其在书画方面造诣最高。
李公麟尤擅画马,苏轼等对其赞不绝口,《五马图》等稀世珍作都出自他手,北宋时代认为李公麟的白描画当世第一,时人将其与唐代画圣吴道子并称。
左光斗
出身明朝的安庆府桐城县,属于如今的枞阳县横埠镇,明末的东林六君子之一。
明万历三十五年的时候,左光斗进士及第成为中书舍人,之后成为浙江道监察御史与左佥都御史等,因其铁面刚正,被称作“铁面御史”。
在晚明时期,左光斗是难得的一股清流,他为挽救明朝江山做出了大量努力,可惜回天乏术。
天启四年,左光斗弹劾魏忠贤失败,导致自己被关入诏狱受到严刑拷打。
第二年,左光斗在诏狱内被害,享年五十一岁,直到崇祯帝登基后,左光斗得以平反,并被追赠为太子少保。
戴名世
戴名世出身贫苦,但从小就用功读书,清康熙二十六年时,以贡生的身份考补正蓝旗教习并授知县,但他执意不肯就任。
因为戴名世心气太高,所以一直过着冷落孤苦的生活,在京中引人侧目。
当时戴名世与方苞等同样出身桐城的文人聚在一起,做诗文以针砭时弊,引起大量勋贵的敌视攻击,但戴名世等对于古文振兴的努力,还是促进了桐城派的正式诞生。
康熙四十一年,戴名世的《南山集》问世,然而这本让其流芳百世的佳作却也让其惹来了杀身之祸,在清初三大文字狱之一的“南山集案”之后,戴名世被害。
姚鼐
清代著名的散文家,他与方苞、刘大櫆并称“桐城派三祖”。
乾隆二十八年,姚鼐中举,十年后担任四库全书馆的纂修,但第二年的时候,姚鼐就借口生病辞去职务回到了家乡。
姚鼐归乡后到处讲学,先后在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等名学讲课,培养了大批弟子。
姚鼐是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他发展与完善了桐城派的文论,贡献地位非凡,桐城派早期的骨干力量也大多都是由姚鼐培养起来的。
姚鼐去世时,桐城派在古文领域的地位已无可撼动,成为后来百余年的主流学派。
方苞
方苞的先祖出身徽州休宁,在宋末元初迁至桐城,康熙七年方苞出生在江宁府的六合县,从小开始方苞就极其聪慧,五岁已能背诵整段的经文。
康熙三十一年,方苞入国子监以文会友,被称作“江南第一”,
受到南山集案的牵连,方苞原本也被定为极刑,但他在狱中仍旧坚持著作,之后因为重臣李光地等极力营救,方苞被破格赦免 ,入旗籍,还得以进入南书房。
雍正时期,受张廷玉影响,桐城派文人受到重视,方苞的处境有所好转,他与姚鼐、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在桐城派影响力巨大。
刘大櫆
安庆府桐城县人,如今属枞阳县汤沟镇。
年轻的时候,刘大櫆的文学才华丝毫不逊色于方苞,他在雍正四年抵达京师之后,很快就造成了轰动,但他每每参加考试,成绩都不是很理想。
他也是方苞的门生,刘大櫆在京师的时候,诸多的文人士大夫都愿意与其结交,乾隆元年刘大櫆受方苞举荐应征博学鸿词科,结果被张廷玉阴差阳错所罢黜,张廷玉事后深感懊悔。
刘大櫆晚年的时候,游历四方讲学,其门下弟子众多,其古文主张也广为流传。
作为桐城派三祖之一,刘大櫆也是继方苞之后,桐城派中的中坚人物。
吴樾
吴樾的家境清贫,但他从小喜好读书,却尤其厌恶八股文不肯入仕,长大之后在江浙一带到处游历,亲眼目睹当地的文明开化之风。
在其堂叔吴汝纶的推荐下,吴樾在保定高等学堂就读,并阅读了大量革命书籍。
从此之后,吴樾的志向从立宪变成了光复,他与蔡元培、章太炎、秋瑾、陈独秀等人关系非常亲厚,并且在蔡元培引荐下加入光复会。
吴樾成立北方暗杀团,1905年清廷派出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为揭穿清廷糊弄人的把戏,吴樾怀揣炸弹亲自去暗杀五大臣,可惜失败,年近27岁。
吴樾牺牲后,孙中山先生亲自撰写祭文“爰有吴君,奋力一掷”。
严凤英
因为父母离婚,严凤英在四岁的时候就随着祖父母生活,在当地的生活中学习了大量采茶调与民歌之类,抗战之后,她跟着父亲学习京剧。
严凤英非常有天赋,而且勤奋刻苦,虽然她唱的肯好,但当时风云变幻,她只能在各种颠沛流离当中,默默等待着时机。
建国后,严凤英的事业走向辉煌,她成为了黄梅戏艺术的发展缔造者,让黄梅戏这个原本地方上的小戏种,逐渐成为名闻天下的艺术。
毛主席等都观看并赞赏过严凤英,她也被称作“黄梅戏界的梅兰芳”。
1范增
范增(前277年—前204年),居鄛人,秦朝末年著名谋士、政治家,是西楚霸王项羽的主要谋士,是桐城历史上最有名的人。范增早年投奔项梁于薛地,跟随项羽参加巨鹿之战、攻破关中,屡献奇谋,被项羽尊为“亚父”,后被封为历阳侯。汉高帝三年(前204年),陈平施展“离间计”,使范增受到项羽猜忌,辞官归家,途中病死。【详细】
2李公麟
2153 55
李公麟(1049年-1106年),出生于安徽桐城,字伯时,号龙眠居士,宋代杰出画家,桐城十大名人之一。李公麟一生勤奋,作画无数,人物、史实、释道、士女、山水、鞍马、走兽、花鸟无所不能,无所不精。人物、道释深得吴道子旨趣,运笔如行云流水,造型正确,神态飞动;山水气韵清秀,得王维正传;着色山水追李思训心法;画马过韩干。能集诸家之长,得其大成,师法自然,大胆创新,自成一家,被后代敬为第一大手笔、百代宗师。【详细】
3张英
2097 31
张英(1638年-1708年),字敦复,又字梦敦,号学圃,又号圃翁,安徽桐城人,清朝著名文人、大臣,名相张廷玉之父,桐城著名代表人物。张英是康熙六年进士,选庶吉士,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个人著作有《笃素堂诗集》、《笃素堂文集》、《笃素堂杂著》、《存诚堂诗集》、《南巡扈从纪略》、《易经衷论》、《书经衷论》、《四库著录》、《聪训斋语》、《恒产琐言》等。【详细】
4姚鼐
1928 46
姚鼐(1732年-1815年),字姬传,一字梦谷,世称惜抱先生,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清代散文家,“桐城派三祖”之一。姚鼐治学以经学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他文宗方苞,师承刘大櫆,主张“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在方苞重义理、刘大櫆长于辞章的基础上,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论,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其著有《惜抱轩诗文集》,编有《古文辞类纂》等。【详细】
5刘大櫆
559 9
刘大櫆(1698年-1779年或1780年),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安徽桐城人(今枞阳县汤沟镇陈家洲人),清代中期古文家、诗人,桐城派代表作家。刘大櫆总结和发展了桐城派散文理论,他强调神气、音节、字句的统一,重视散文的艺术表观,对桐城派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代表诗作有《西山》、《至安庆书院》,散文有《骡说》、《游三游洞记》、《程易田诗序》。【详细】
6程芳朝
1234 18
程芳朝(1611年-1676年),初名钰,字其相,号立庵,桐城人。清顺治四年(1647)中殿试一甲二名进士(榜眼),授国史院编修。程芳朝能诗文,清代诗人们称颂他:“听夕阳惟闭门,读书穷四部。墨妙宗平原,艺苑称独步。”也善于书法,尤其擅长行草。他的书法特点是书写得体、雄强茂密、精力内含、瘦劲有法,高深绝人;运笔流畅,行如流水,一气呵成,结构沉着,真情流动,点画飞扬,体现出他深得颜体行草风格之妙。【详细】
7余珊
491 8
余珊(1471年-1529年),字德辉,号竹城,明朝江南省安庆府桐城县(今安徽桐城)人。因居竹城保,遂以为号竹城。正德三年戊辰科吕柟榜进士,以行人授监察御史。余珊一生为官清廉,政绩颇丰,为江西、四川名宦,崇祀名宦祠。个人文学作品散轶较多,明万历年间太仆寺卿马孟祯收集余珊遗作编《竹城集》诗集,另有《余廉使奏议》二卷载江南通志目录。【详细】
8戴钧衡
436 14
戴钧衡(1814年-1855年),字存庄,号蓉洲,桐城孔城人。其少时聪慧绝伦,才华早具,写诗撰文颇有才气;20多岁时恃才自负,刻印了自编的《蓉洲初稿》传世,当时见到这初稿的人,都惊叹不已,说他是个奇才。这本初稿传到了家乡大学者方东树的手中,方先生看了以后笑说:“十年以后,等他的学识磨炼到一定火候的时候,会自责的。”他从方先生诗论中得到了启示,省察到自己从前所做的诗,实在太草率了,于是收回以前所刻的《蓉洲初稿》。【详细】
9汪志伊
1 3
汪志伊(1743年-1818年),字稼门,安徽桐城人,今桐城双港镇白陂塘汪氏,清朝大臣。汪志伊是乾隆三十六年举人,充四库馆校对,议叙,授山西灵石知县;后调榆次,迁霍州直隶州知州;擢江苏镇江知府,调苏州,连擢苏松粮道、按察使;五十八年,迁甘肃布政使,调浙江。
10戴名世
629 9
戴名世(1653年-1713年),字田有,一字褐夫,号药身,别号忧庵,晚号栲栳,晚年号称南山先生,江南桐城(今安徽桐城)人。戴名世在文学、史学方面都有相当大的成就,从《南山集》中可看出他的散文是沿着明代唐宋派的道路在发展,有其特色。他与桐城派方苞交往甚密,论文主张对桐城派古文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有:
李公麟:北宋著名画家,尤以画著名,凡人物、释道、鞍马、山水、花鸟,无所不精,时推为“宋画中第一人”,传世作品有《五马图》《维摩诘图》等。
何如宠:南直隶安庆府桐城县人,是明末一代名臣,《明史》称其“操行恬雅,与物无竞,难进易退,世尤高之”。
方以智:江南省安庆府桐城县人,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九年,死于明永历二十五年。
左光斗:安徽安庆府桐城县东乡人,著名水利专家、明末东林党的重要成员,累官至左佥都御史,万历“六君子”之一。
范增、方以智、戴名世、刘大櫆、方苞、姚鼐、陈独秀、胡适等等。
还有很多名人,比如:张英、张廷玉、李公麟、姚莹、戴名世、 刘大櫆、朱光潜等人也是我们所熟知的。
还有艾雯、费玉清、张菲、方维仪、严凤英、黄镇、慈云桂、张廷玉等等著名人士。
桐城市目前属于安徽省省辖县级市,属于安庆市代管,桐城目前经济发展较好,人口59.4万人,面积1472平方公里,桐城市2021年的GDP为392.8亿元,在安徽省各个县级市中属于中等偏上水平,在安庆市也是数一数二的水平。
方苞
“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建立,是从方苞开始的。
人物生平
方苞(1668-1749)清代散文家。字凤九,一字灵皋,号望溪。安徽桐城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五十年,被牵连进戴名世《南山集》案入狱。赦出后隶汉军旗籍,入直南书房。累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曾写《狱中杂记》,揭露当时司法制度的黑暗与残酷,具有现实意义。
刘大櫆
人物生平
刘大櫆(1698—1780)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安徽桐城县陈洲乡(今枞阳县汤沟镇) 人。刘大櫆出身于耕读世家,祖、父均为秀才,塾师兼事农作。大櫆曾自言“家世皖江侧,薄田十亩余。”幼年,从父读书,(一说刘大櫆为汉高祖刘邦长子齐王刘肥后裔,陈洲刘氏伯二公第十八世孙,属先字辈)“桐城派”代表人物。
大櫆受教于同乡吴直,才华出众。20多岁以布衣入京,方苞见到他的文章,极其叹服说:“如苞何足算哉!邑子刘生乃国士尔。”并赞他是韩愈、欧阳修一流人物,一时名噪京城,士大夫多愿与其结交。雍正七年(1729年)、十年,两次参加考试都登副榜。乾隆六年(1741年),由方苞荐举应博学鸿词科,被大学士张廷玉压制落选。张后知大櫆同邑,深惋惜。乾隆十五年,张廷玉特举其参试经学,又未被录取。大櫆60岁后为黟县教谕。几年后告归,居枞阳江滨不再出游,以文学教授生徒。
大櫆修干美髯,性格豪放,纵声读古诗文,韵调铿锵,喜饮酒,好吟诗。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