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骚皇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潮汕扑克玩法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梁冀是东汉历史上最跋扈的权臣,其统治下的那段历史,是东汉最黑暗的时代。下面,我就来说说梁冀都干了什么事。
第一,梁冀为什么能当上大将军?梁冀能在东汉上崛起,得益于两个人:父亲梁商与妹妹梁妠。
永建三年(公元128年),年仅十三岁的梁妠被选入宫中,封为贵人。四年后,梁妠成为汉顺帝的皇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梁氏外戚集团开始以火箭速度蹿起。梁皇后的父亲梁商权势扶摇直上,出任大将军,权倾天下。不过,梁商为人谦虚谨慎,名声不错,得到朝野的一致好评。公元141年,梁商因病去世,他留下遗嘱,要求葬礼要简单。无论生前的谦逊或死后的节俭,他美好的名声给儿子梁冀撑起一把保护伞。
与父亲的低调完全不同,梁商的儿子梁冀为人嚣张残暴。他先后担任执金吾、河南尹,仗着出身名门,官运一路亨通。梁商死后,梁冀从河南尹跃迁为大将军,父子两人先后成为大将军,在东汉历史上属首例。梁氏外戚集团的势力一举超过之前的诸家外戚,一枝独秀。然而汉顺帝真的看走眼,梁冀后来差点成了皇室的掘墓人。
第二,外戚擅权公元144年,时年三十岁的汉顺帝病逝。顺帝一死,梁皇后成为梁太后,梁太后没有儿子,以虞美人所生的皇子刘炳为皇帝。该年刘炳才两岁,太后临朝,必然只能依靠自家兄弟,于是外戚擅权的情况又一次出现,东汉历史进入最黑暗的“梁冀时代”。
小皇帝刘炳五个月后死了,死时不满三岁。太尉李固认为,不应当立小皇帝,应该在诸王之中挑选一个年纪大且品行端正者为皇帝。当时呼声最高的人,是清河王刘蒜,他老成持重,待人接物端庄严肃。
梁冀显然不愿立刘蒜,只有立一个小皇帝,他才能独揽大权。渤海王刘鸿八岁的儿子刘缵被立为皇帝,史称汉质帝。这个结果,令李固十分失望,他与梁冀的矛盾日益恶化。
第三,打击李固在梁冀看来,李固是他独裁之路上的绊脚石,是眼中钉肉中刺,必得拔除而后快。李固为人清正廉明,公忠体国,深得梁太后的信任。
梁冀指使人写了一折奏章,弹劾李固。
弹劾的内容,归结起来有几点:第一,李固是伪君子,表面上很正派,暗地里结党营私,离间外戚与皇室的感情,居心叵测。第二,汉顺帝去世后,大家都痛哭流涕,李固不仅不哭,还举止轻浮。第三,先帝刚过世,李固就迫不及待地改变各种规章制度,明显是在指责先帝的种种错误。第四,把先帝的旧臣驱逐一大批,自己作威作福。
这些都是什么罪状呢?把白的都说成黑的。李固力矫顽弊、重振朝纲的努力,居然被别有用心地说成是对先帝不敬。梁冀向妹妹梁太后施压,坚持让有关部门调查李固。只要司法机构介入,就算不置李固于死地,至少也要让他丢官。梁太后还算理智,毕竟李固的许多政策都是经她同意的,遂拒绝梁冀,李固侥幸逃过一劫。
第四,毒杀汉质帝与李固相比,刚满九岁的小皇帝刘缵更令梁冀不寒而栗。
当初梁冀坚持立刘缵为皇帝,就是认为小孩子容易摆布。刘缵年龄虽小,却能明辨是非,只是未能深谙人事的他还是少了谋略。在一次朝会上,刘缵在群臣面前,指着梁冀,突然说了一句令所有人都震惊的话:“此跋扈将军也。”这个过于冒失的举动,要了他的小命。
梁冀意识到自己小看小皇帝了。虽然皇帝还小,总有长大的一天,他心里已经埋下一颗仇视的种子,日后会开花结果。既然如此,不如干掉皇帝。
本初元年(公元146年)闰六月的第一天,质帝刘缵吃了一个饼,不一会儿的工夫,突然觉得腹疼难忍,唇焦舌燥。这竟然是个毒饼,而毒死皇帝的人,正是梁冀。
汉质帝之死,说明梁冀的势力已是一手遮天。弑君事件,把梁冀与李固推到摊牌的边缘。
第五,立君之争有一件事情更为迫切,就是谁来当皇帝。
李固已经铁下心,无论如此也要制止梁冀专权,必须选择一位成年且贤明的王子。他联合司徒胡广、司空赵戒,写信给大将军梁冀,强调选帝必须征求三公及诸卿的意见。
面对三公的施压,梁冀不得不召集公卿会议。出席会议的包括梁太后、大将军梁冀、太尉李固、司徒胡广、司空赵戒以及九卿及诸位侯爵,讨论皇帝人选。
在这次会议中,梁冀与李固的冲突到了白热化的阶段。
以李固为代表的三公及以大鸿胪杜乔一致推荐清河王刘蒜。面对李固等人的攻势,梁冀难以招架。一来李固选贤立能的原则站得住脚,难找到反驳的理由;二来梁冀还没想清楚立谁为皇帝,提不出具体人选。这一天在激烈的争吵中过去,李固占了上风,可是结局未定。
然而,这时宦官势力卷了进来。这天晚上,大太监曹腾夜访梁冀,外戚与宦官联手抵制李固等人的主张。无论是梁冀或曹腾,都希望立一个可以玩弄于手心的皇帝。两人商议结果,决定立年仅十五岁的蠡吾侯刘志。
第二天,公卿会议继续召开。梁冀抬出皇帝人选刘志,当然遭到李固的激烈反对。这时,梁冀露出凶残的本性,言辞强硬,充满威胁的语气。
在梁冀的淫威之下,李固阵营开始动摇。司徒胡广、司空赵戒大为恐慌,临阵倒戈,其他公卿大夫也纷纷反水,最终李固一败涂地。在梁冀的怂恿下,太后下达懿旨,将李固免职。三天后,刘志登基称帝,史称汉桓帝。
第六,处死李固、杜乔李固无固被免职,一时间朝野哗然。梁太后安抚士人之心,遂由杜乔出任太尉。杜乔在当时与李固齐名,正直的性格,注定他不可能与梁冀同流合污,于是一场新的政治斗争又展开了。
梁氏集团权势炽热,梁冀的弟弟梁不疑、梁蒙,儿子梁胤等人皆受封为侯。杜乔不畏强权,上书据理反对。梁、杜的矛盾激化,正面交锋不可避免。在梁冀眼中,杜乔已是李固第二,不可不除。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帝国首都洛阳地震。梁冀乘机以“灾变”为由,归咎于三公,罢免杜乔太尉之职。
这时,清河国出了件大事。这件事,可帮了梁冀大忙。
一年前,李固、杜乔强烈要求立清河王刘蒜为皇帝,最终没成功。有两个热血青年怀着对梁冀的仇恨,搞了一次鲁莽的冒险。他们打算劫持刘蒜,逼他称帝。这场政变闹剧很快失败,两人被捕处死。清河王刘蒜受牵连,被取消王号,贬为侯爵,放逐桂阳,最终自杀身亡。梁冀乘机扩大打击面,称李固参与策划政变,要求给予治罪。就这样,李固莫名其妙地卷入所谓的“谋逆案”,被关入大狱。不久后,李固在狱中被秘密处决。李固死后,梁冀一不做,二不休,把杜乔逮捕入狱。入狱当晚,杜乔也被杀害。
李固与杜乔都曾担任太尉,位列三公,他们是唯一敢于挑战梁冀的人。李、杜死后,梁冀更是一手遮天,不可一世了。
第七,骄奢淫侈由于所谓拥立之功,梁冀受封食邑超过三万户,他的老婆孙寿也封为“襄成君”,阳翟一县的田赋租税都归她所有,每年就有五千万钱之多。
梁冀与夫人孙寿,分别筑起两座巨大的豪宅,一座大将军府,一座襄成君第。两大豪宅只隔着一条街,内部装潢极尽奢华。宅内有崇台高阁,飞梁石磴,有园林假山,山上罗列草木,驯放鸟兽,可谓是应有尽有。宅第着实太大,梁冀要走上一圈,都得乘马车,其豪华程度,不逊皇宫后院。梁冀与孙寿在两座大宅内日日欢娱,夜夜笙歌。官员前来拜访时,得先被门房勒索进门费,时间一长,看门人都成了暴发户,竟然拥有数万两黄金的家产。
要维持这么一种穷奢极欲的生活,连梁冀都觉得入不敷出。三万户的采邑与一个县的税赋,竟然还不够花。怎么办呢?梁冀有办法,他先派人暗中调查各地的巨富,罗列一个名单,然后随便给他们找个罪名,抓入监狱,严刑拷打,逼迫其家人出巨资赎罪。许多富人因此倾家荡产,甚至被杀头。比如扶夫有一位富人,名叫士孙奋,非常富有。梁冀为夺其财,竟将他抓住监狱,折磨致死,全部家产没收,总共有一亿七千万钱。
梁冀统治的时代,是东汉最黑暗的一段时期。
在梁氏夫妇大肆挥霍、生活奢靡的同时,国库却一日日地空虚。国家没钱,政府的机构还得正常运转,于是所缺费用就转嫁到百姓身上。朝廷下达命令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为了凑足征收款,对原本生活穷困的百姓采取压榨手段。民不聊生,每天都有大批的百姓或死于官府的棍棒之下,或走投无路选择自杀,一了百了。
第八,独断专行梁冀虽然拥立汉桓帝刘志,实际上对他严加监控。皇帝身边的人,多数都被梁冀给收买了,每天密探们都要把皇帝的一举一动向梁冀汇报。他说过什么话,见过什么人,甚至吃了什么,梁冀都了如指掌。就算在皇宫内院,汉桓帝刘志也没有自由可言,皇后梁女莹是梁冀的妹妹。皇后控制欲极强的女人,她自己没有生育,若有妃子被皇帝临幸而怀孕,无一不惨遭毒手。
至于朝中大事,完全是梁冀说了算。
当外国或地方政府向朝廷进献贡品时,最好最贵的,先送给梁冀,皇帝收到的仅是次品。想要升官发财的人,排着队去梁冀家中送礼,没人来求皇帝。已经升了官的人,要先去梁冀家中谢恩,然后才能放心上任。
辽东太守侯猛看不起梁冀,升迁不肯去送礼谢恩,结果被梁冀找了个罪名,处以腰斩酷刑。荆州刺史吴树曾查办梁冀宾客门人十余人,在赴任之前被梁冀毒杀。郎中袁著年轻气盛,在皇宫门外上书抨击梁冀擅权,被梁冀派人逮捕乱鞭打死。袁著的好友胡武几乎被杀光全族,死了六十多人;另一位好友郝絜不愿连累家人,在梁冀家门外服毒自杀。文人崔琦文章讽刺梁冀,被梁冀免职,遣回老家,后逮捕处死。
诸如此类的事,数不胜数。
第九,梁冀之死梁冀的独断专行已经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桓帝刘志如坐针毡,惶惶不可终日。
一件事,终于让恒帝决心与梁冀摊牌。
公元159年,梁皇后死了。谁来顶替梁皇后呢?梁冀相中一人,她就是选入宫中的邓贵人。为了继续控制汉桓帝,梁冀打算把邓贵人认为干女儿。但是他却干了一件非常不地道的事:派人去刺杀邓贵人的母亲邓宣。然而,刺杀行动意外失手,刺客竟然被擒获,把幕后主使梁冀给供出来了。
汉桓帝得知后,勃然大怒,决定铲除梁冀。朝廷内外都是梁冀的亲信,皇帝能依靠的只有内廷的宦官。于是恒帝秘密与五个宦官歃血为盟,组成一个反梁集团。
梁冀耳目众多,觉得皇帝与五宦官行迹诡秘,便派中黄门张恽入宫宿卫,暗中调查皇帝与五名宦官。汉桓帝豁出去了,决定铤而走险,发动政变。
宦官具瑗率领宫廷卫队,逮捕梁冀派来的张恽,罪名是“无故入宫,欲图不轨”。另几个宦官拥桓帝上殿,召尚书火速入朝。皇帝发布诏令,派尚书令尹勋持节前往各要害部门,勒令丞、郎以下官员,一律全副武装,守住自己的地盘。同时,把各部门的印绶符节,全部收缴。桓帝仍然十分小心,没有冒冒失失地调动皇宫之外的军队,他以守卫宫廷的虎贲战士、羽林军为主力,拼凑一支武装,人数不够,就把马夫也派上用场,总计一千余人,在宦官具瑗、司隶校尉张彪的率领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梁冀的大宅。
梁冀做梦也想不到,他苦心经营十几年,党羽遍布,竟在一朝之间被皇帝成功翻盘。这一天,梁冀与夫人孙寿,双双服毒身亡。梁氏帝国之梦,就此破灭。
潮汕扑克是一种以扑克牌为工具的游戏,游戏过程中需要进行赌博。目前游戏规则较为复杂,但是整体规则可以概括为"争抢庄家",即在每局游戏中选出一名庄家和若干名闲家,庄家需要和闲家进行翻牌比大小的操作。整个游戏注重的是策略和心理对局,非常考验玩家的智慧和胆略。这种游戏具有一定的博弈论特点,玩家需要根据自己的牌力和手气来进行下注或者跟注,整个游戏带有一定的风险性,推荐在合法的场合进行,避免过度沉迷。
古代皇宫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黑暗,起码对待个人卫生方面还是挺人性化的,毕竟太监宫女的卫生关系到皇家脸面,另外他们作为紫禁城一大群体,每天都在伺候主子,如果身上都是臭的,免不了挨主子的打。因此,这些作为皇宫最低等人群,卫生方面也有一套处理方法。
先说说太监是如何处理个人卫生问题的太监身上的味道
太监的生殖器被切后,不能像正常男人那样控制小便,因为控制尿口收缩的肌肉没有了,这也导致他们容易尿裤裆,所以他们的身上都会散发尿骚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太监们经常都会用香粉把身体弄的特别香,或身上随身带着香囊以及喷香水,来掩盖尿骚味。
洗澡
洗澡方面,紫禁城是有专门给太监们准备澡堂的,名叫“混堂司”,这样的澡堂是一堆太监在里面集体沐浴。当然,太监也是分等级的,而等级高的太监拥有属于自己的洗澡间,可以单独享受。再高级点的太监还有小太监在旁边伺候,加热水、递毛巾等。
太监们洗澡并非想洗就洗,而是专门的时间,大概也跟我们现代人一样傍晚四五点开始,如果错过这个时间,混堂司就会关门,要等改天了。因此,一到洗澡时间除了还在伺候主子的太监们,剩下人会一拥而入,毕竟错过这个时间,无法清洗掉身上的臭汗味,第二天熏到主子可能就会被挨打,而太监的房间是不具备洗澡条件的。
如厕
紫禁城里面也没有为太监而设的厕所,皇宫里面只有主子才有资格拥有马桶,当然太监们也有自己的马桶但都是很简陋的。可是平常在伺候主子的时候不可能再回去如厕,因此皇宫里面随处大小便也很正常,反正都有会有人清理,只要不被主子看见就行。
再说宫女们怎么解决个人卫生问题例假
宫女也是女人,是女人都会有生理期,如果宫女来了例假的话会比较麻烦,作为奴才得到的待遇肯定没有那么好,但又不能在工作的时候出现流血情况,所以她们只能用古代发明的卫生带来解决问题。
卫生带就是平常百姓用的比较柔软的布,里面夹着草木灰来吸收水分,布条两端有长绳,系在腰间,这是比较普遍的卫生带。
洗澡
宫女们洗澡的待遇就比太监们好很多,毕竟是女孩子,都喜欢把自己洗的香香的。宫女也有类似太监那样澡堂,但这个澡堂是一间间隔开的,她们在里面洗澡有一个特殊的权利,可以在澡盆里面撒花瓣来增加身体香味,女生都爱香嘛。
如厕
宫女们上厕所比太监就简单,因为太监身体受到摧残所以如厕不方便,而宫女们有自己的净房,如厕也简单。当然,等级越高的宫女便盆也越高级,所谓的高级指的是可以在里面洒些红枣、花瓣等来除臭。
在古代封建社会,人跟人的等级差距处处可见,在混堂司,等级高点的太监洗澡时,搓背、修脚都是由小太监来伺候。甚至一些新来的长得好看的小太监还会被老太监们特别关注,有的漂亮太监时间久了还会认老太监为师父,而这个“师父”并非平常的师父。
宫闱寂寞,不管是太监还是宫女,在里面时间久了都会寂寞,据《太监回忆录》中提到,那些孤独寂寞的宫女和太监们,并非喜欢洗澡,洗澡是给他们的自由时间,在这个时间里他们可以做点排解寂寞的事,古人称“对食”。
1722年12月20日早上,病危的康熙宣众皇子到畅春园,四阿哥胤禛大约是在上午10点左右到的,他也是最后一个到达的皇子。
在胤禛到达之前,三阿哥胤祉、七阿哥胤佑、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等诸多阿哥已经来到了畅春园,全都在康熙寝宫外面候着。
太监向康熙通报胤禛到达后,康熙就把胤禛叫到了寝宫里面,随后这对父子就聊起了家国大事,在这期间,胤禛先后进出康熙寝宫5次,直到晚上8点左右康熙驾崩。
康熙驾崩后,胤禛和诸多阿哥哭得悲痛欲绝,不过就当众人“哀恸号呼,实不欲生”时,隆科多拿出康熙的遗诏当着众皇子面宣读起来:
“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舆制,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胤禛听了康熙遗诏之后,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喜色,反而是“闻之惊恸,昏仆于地”,还好,这时候三阿哥胤祉识时务,把胤禛扶起来,带着众皇子向新君胤禛磕头。
在众多皇子的劝说下,胤禛为了处理康熙的后事,才勉强止住哭声,算是在康熙灵前继位了,不过这时候虽然胤禛已经明确为新君,但还没有举行登基大典,更没有昭告天下。
随后,胤禛就带着众多阿哥,指挥太监给康熙换了衣服,然后连夜把康熙的遗体运回了紫禁城乾清宫,而且为了保密,运送途中并没有举行任何仪式,一切都如康熙往常回宫一样。
在康熙遗体从畅春园运往紫禁城的同时,胤禛在隆科多等人的护送下提前回到了紫禁城,他需要立即接管权力,准备接下来的事宜,可以说这个晚上对于胤禛来讲绝对是个不眠夜。
12月21日,是康熙驾崩的第2天,胤禛下达了第一道旨令,任命八阿哥胤禩、十三阿哥胤祥、马齐、隆科多为总理事务大臣,封八阿哥胤禩、十三阿哥胤祥为亲王。
同时,胤禛也没忘记正在西北打仗的十四阿哥胤禵,他专门下旨召胤禵回京奔丧。安排完人事问题后,胤禛又与群臣商议,定在12月27日举行登基大典。
为了防止在登基大典举行之前出现任何差池,胤禛专门下令,让隆科多封闭京城九门并要求隆科多亲自驻守朝阙,同时还下令“诸王非传令旨不得入大内”,也就是说紫禁城已经彻底封闭起来。
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在胤禛举行登基大典之前,任何皇子都无法与城外联系,也就少了很多潜在的麻烦。
12月23日,是康熙驾崩的第4天,一切准备妥当后,胤禛召集百官着缟素上殿,当众宣读了康熙传位给胤禛的遗诏,百官跪听遗诏并哀悼后重新起立,然后对胤禛行三跪九叩君臣之礼。
随后,礼部将康熙驾崩以及传位给胤禛的消息昭告天下,至此胤禛继位的消息,正式对外公布了。
12月26日,也就是康熙驾崩的第7天,胤禛下令让礼部官员前往天坛、太庙和社稷坛告祭,也就是提前说一声自己要在次日举行登基大典了。
12月27日,胤禛在太和殿举行了登基大典,整个过程都是严格按照礼法进行的,非常繁琐,不过由于康熙刚死,只让百官叩头朝贺,没让百官上贺表。
百官朝贺后,胤禛颁布即位诏书,当众宣布会继承康熙遗志,同时宣布将在次年开始,改年号为“雍正”,至此雍正皇帝正式即位,不过康熙的事还没完,还有很多事情需要雍正来处理。
1723年1月9日,雍正命人将康熙的棺椁移到景山寿皇殿安放。1月15日,是康熙驾崩的第27天,雍正为康熙守孝完毕,脱去孝服后正式搬到养心殿办公。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古人讲究的是守孝3年,按照古人的说法是27个月,不过古人认为皇帝太忙了,所以就专门为皇帝发明了“以日易月”,就是用27天来代替27个月。
所以,雍正在为康熙守孝27天后,就算正式上岗了,2月5日,是新一年的正月初一,自此正式改年号为“雍正”,直到此时雍正的继位才算彻底完事了。
剩下的就是安葬康熙了,那都是程序化的事情,有礼部官员张罗着,根本不用雍正太过操心,当年5月,雍正亲自护送康熙的灵柩到清东陵,并把康熙的棺椁暂时安放在享堂。
当年10月,雍正再次来到清东陵,将康熙的棺椁送入地宫之中,这次康熙的葬礼也算正式完事了,接下来雍正就彻底开始了自己的皇帝生涯。
以上情况都记录在《大义觉迷录》之中,这本书是由雍正亲自审阅,并在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正式刊发全国,所以里面记录的事项应该是非常准确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通过康熙死后雍正继位的情况,来回答题主关于先帝驾崩后,新君是先守孝还是先登基的问题。
实际上,古代新君继位的方式都跟雍正的差不多,在古代先帝驾崩后,新君继位一般要经历3个过程:灵前继位、登基大典、改元建新,下面我们就说一下这三个过程:
01灵前继位正如上面描述的雍正继位情况,在康熙死后,隆科多很快就宣布了康熙遗诏,在场的皇子和大臣纷纷朝拜新君,这就是灵前继位,之所以这样安排,就是要早定大位。
古语云:“国不可一日无君”,先帝驾崩后,如果不快速选出新君,那各方势力很可能伺机而动,进而酿成大祸,所以必须在第一时间确定新君,这是政治稳定的需要。
然而,在古人的礼法中,最讲究的就是孝道,也就是说必须得先守孝,可为了稳定又得确定新君,得有人出来主持大局,那怎么办呢?聪明的古人就发明了灵前继位这种方式。
所谓灵前继位,就是在先帝驾崩后,由相应大臣在先帝灵前当众宣布遗诏,在场的所有皇子、大臣都要向新君朝拜,行君臣之礼,虽然这个仪式非常简单,但也明确了权力交接。
不过,什么时候灵前继位并不统一,雍正是在康熙驾崩当晚就灵前继位了,也有的新君是在几天之后灵前继位的,但时间都不会太长。
从新君灵前继位起,新君就正式接管了皇权,也有了君臣之分,不过此时的新君只是拥有了皇权,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皇帝,因为他还没有举行登基大典。
02登基大典为什么要举行登基大典呢?新君毕竟是接管皇权的人,那是至高无上的存在,所以必须得有一套非常正式的程序,否则怎么能显示出皇权的至高无上呢?
同时,在古人眼里,皇帝是天命所归的人,是代天牧民的存在,所以才管皇帝叫天子,而想当这个天子,就必须得祭拜天地、祭拜祖宗,只有完成这一套程序后,才是真正的天子。
那什么时候举办登基大典呢?一般的情况都是等新君服丧期过了以后再举办,也就是说至少要过27天,毕竟登基大典是喜事,皇帝服丧期不过,就没法弄得热热闹闹的。
不过,雍正的登基大典是个特例,他在康熙驾崩7天以后,就举办了登基大典,是清朝皇帝中,举办登基大典最快的,其他的清朝皇帝大多都是先帝驾崩1个月后才举办。
后人认为,雍正的登基大典举办得之所以那么着急,主要还是当时“九子夺嫡”太激烈,为了防止发生变故,才提前举办了。
而在登基大典举办后,新君就要册封后宫的女人们了,不过主要是册封皇太后、皇太妃,为了显示孝道和对先皇的尊重,新君一般会在下一年才册封自己的女人,也就是皇后、妃子等。
03改元建新所谓改元建新,就是更改年号,新君继位后,为了彰显自己的新理念和新气象,更是为了与先帝区分开,必须要把先帝的年号换掉,这就是改元建新。
其实,在我国古代,最初是没有年号的,发明年号的人是汉武帝刘彻,而从他以后就形成了制度,一直坚持到清朝灭亡溥仪退位。
最初,年号的更换非常频繁,一个皇帝可以有很多年号,只要遇到大事,就会更改一个年号,比如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就多达14个。
但是,年号多了,老百姓容易记混了,也不便区分皇帝的更迭,所以到了明清以后,一个皇帝一般都只用一个年号,这样也就规范了。
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在称呼明清时期的皇帝时喜欢用年号代指了,比如永乐、康熙、雍正、乾隆等等,其实这些都是皇帝的年号。
不过,一般来讲,为了表示对先帝的尊重,新君不会在先帝驾崩那年就把年号给改了,毕竟那一年从年初开始一直用的是先帝的年号,自己改了就有两个年号了,也不符合礼法。
比如,雍正就是在康熙死后的第二年改的年号,而把年号改了之后,天下臣民也才正式成了新君的臣民,这也预示着,过去的都随先帝去了,即将开始的都是新的。
所以,新君只有把年号改成了自己的,才正式向世人宣布属于自己的时代来了。至此,新君的继位才算彻底完成。
04总结综上所述,先帝驾崩后,新君是先守孝,然后才登基的,因为灵前继位只属于权力继承,而登基大典则是法统继承,只有真正改元建新了才算正式开始了自己的时代。
当然了,我们上面说的只是大多数情况,实际上还是有很多特例的,比如雍正就是典型的先守孝,然后边守孝边登基,因为他举行登基大典时,康熙刚刚驾崩8天。
很明显,那时候雍正还在守孝期,但不管怎么说,雍正也是先守孝的,并没有立即登基,其实就算新君不顾礼法,想立即登基,也基本上是办不到的。
因为,登基大典是一个很繁琐的过程,需要提前准备好很多事项,根本不可能先帝驾崩后,立即就开始举办登基大典,至于灵前继位,只是权力交接,绝不是登基。
关于题主的问题,我们今天就说这么多,大家认为雍正为什么那么快就举行登基大典呢?欢迎留言讨论,如果喜欢,别忘了点赞关注我,您的支持是我码字的最佳动力,谢谢大家!
文/学史知今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